“勇于突破舒適圈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2024年8月,獲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2023至2024年度“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教)金”的張兮曼,應邀參加首屆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返鄉創業風采展示和出征儀式時說。
圖為張兮曼參加首屆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返鄉創業風采展示和出征儀式。受訪者 供圖
今年剛滿28歲的張兮曼,家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大橋鄉大平地村,這里的火龍果種植面積不少。2017年暑假,從學校回家的張兮曼看到村里因缺乏銷售渠道,村民們種出的火龍果賣不上價的情況后,便結合所學在田間地頭直播賣貨,幫助鄉親們讓火龍果走出大山。
短短兩個月,張兮曼靠直播幫助鄉親們賣出了2萬余畝火龍果,在穩住大伙兒“錢袋子”的同時,她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抓住電商直播風口,回到學校后,張兮曼利用課余時間賣花,實現直播視頻瀏覽量30余萬次。2018年,她被學校評為“地攤經濟校園模范”“校園抖音達人”,2021年被評為云南省省級優秀畢業生。
致富不忘桑梓情。本科畢業后,張兮曼選擇回鄉創業。
在村委會幫助下,張兮曼拿著向當地政府部門申請到的3萬元“大學生創業補貼”,走上了鄉村直播創業的路子。這些年,通過直播幫助鄉親們售賣四季果蔬,張兮曼以“電商+直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為大橋鄉農副產品打破空間限制提供新路徑。
從親朋好友眼中的“社交達人”,到村民口中的“小張經理”,張兮曼說,“反哺家鄉就是最好的學有所成。”
2022年,張兮曼在村里及周邊村子流轉了200余畝土地,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線,田園鄉愁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集石斛花溝、稻香餐廳、鄉村集市、便民服務等旅游基礎設施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
圖為張兮曼打造的鄉村旅游產業綜合體俯瞰圖。受訪者 供圖
小小的稻田農莊,讓不少村里的鄉親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在所提供60余個就業崗位中,還包括16名身患殘疾的員工和家屬。
“一代人的成功,三代人的努力。”提起這些年的小有建樹,張兮曼總是謙虛地說,沒有鄉親們,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如今的小農莊吸引到不少周邊城市的游客前來體驗特色“鄉村游”,吃得放心、玩得開心、游的舒心,口口相傳,往來游客越來越多。
圖為綜合體一角。楊雅淅 攝
為了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張兮曼在農莊開了一間雜貨店,并于2023年向石屏縣煙草專賣局提出許可證辦理申請,符合條件后成為零售戶。2024年以來,石屏縣煙草專賣局圍繞“千年石屏城,百年豆腐香,秀美異龍湖”三張文化旅游名片,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為張兮曼的便民小店設計文旅地柜貼圖、稻田文化展板,打造“一店一色”的“稻田黃”特色終端建設,將小店融入旅游產業綜合體。
張兮曼經營的雜貨店的營收雖不是主要經濟來源,但石屏縣煙草專賣局片區客戶經理向她宣傳的經營理念,對她辦好農莊有所啟發,比如將大平地沙田米、石斛花茶等特色農副產品進行造型出樣、重點陳列,實現小店“流量”變“留量”。
前陣子,張兮曼和丈夫竇凱耀又把眼光轉向了“低空經濟”。憑借所學知識,竇凱耀取得了無人機飛航執照。除了幫助農莊做好宣發工作外,2024年,竇凱耀幫助鄉親們利用無人機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進行精準施肥施藥,無人機飛防作業不僅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還實現環境保護,一舉三得,訂單紛至沓來。
圖為竇凱耀調試無人機。楊雅淅 攝
此外,竇凱耀在完成所有手續后開辦了無人機駕駛教育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低空經濟潛力無限,希望能讓大伙多走上一條致富路。”夫婦二人笑著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