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北的群山褶皺中,張家界市桑植縣的煙田如同金色飄帶纏繞山腰。這片曾因“九山半水半分田”困守貧困的紅色土地,如今正以煙葉為筆,書寫著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的蛻變史詩。2024年,全縣3.93萬畝煙田托起911戶煙農的致富夢,煙農總收入突破1.85億元,煙葉稅收達3100萬元,成為撬動縣域經濟騰飛的“黃金杠桿”。
煙田里的“全域托管”
(撂荒地變身“聚寶盆”)
“臘月定全年,開年抓生產”——2025年農歷小年,桑植縣委會議室燈火通明。縣委書記曹飛、縣長梁高武掛帥的“煙葉指揮部”再度集結,將干部考核與煙田畝產掛鉤,承諾新增稅收全額反哺鄉鎮。這場“政策強心針”催生了“三跟三走”機制:政策傾斜22個種煙鄉鎮,項目扎堆117個產煙村,服務精準對接911戶煙農。
在澧源鎮仙鵝村,村民鄧紹志的40畝煙田曾是零散的“補丁地”。2022年推行的“三統一”模式,讓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調配烤房、組織務工。如今連片煙田機械轟鳴,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萬元,撂荒地變身“聚寶盆”。上洞街鄉更將“三統一”升級為“全托管”,煙田從700畝激增至3000畝,7個村集體增收超百萬,3000畝荒地重煥生機。
山地里的“智慧革命”
(山地一體機作業現場)
竹葉坪鄉的金龍村煙田里,95后煙農陳明正駕駛著山地一體機翻耕土地。這臺由湖南農業大學研發的“鐵牛”,整合起壟、施肥、覆膜工序,讓單畝作業時間縮短60%。而在官地坪鎮上空,植保無人機穿梭云間,日均作業400畝,效率達人工40倍,藥物用量減少30%。2023年全縣無人機植保覆蓋8000畝,實現“零規模病害”。
時代下的“新興農人”
(荒山里的“金葉”地)
退役軍人向云南的轉身頗具象征意義。2022年,這個“95后”放棄城市餐館生意,回到涼水口鎮開墾40畝荒山。通過“金葉夜校”學習精準移栽、無人機植保技術,他帶動8戶村民組建合作社,拉動200人次就業,年收入突破20萬元。從退伍軍人變身“煙區帶頭人”的向云南,如今在抖音擁有3萬粉絲。他的直播間里,智能烤房數據實時跳動,煙稻輪作田埂上白鷺翩飛,評論區涌動著城市青年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在桑植,這樣的“新農人”已達200余名,他們用手機操控智能烤房,在抖音直播煙葉分級,徹底顛覆“面朝黃土”的傳統形象。 政府更是設立200萬元創業基金,對“80后”“90后”煙農每畝補貼300元,組織青年赴云南學習現代農技。
龍潭坪鎮三合界村的煙農陳紅星也是受益者之一。在技術員手把手指導下,首年種植120畝煙葉即獲豐收,280擔“黃金葉”讓他實現了“種煙抵過打工三年”的飛速跨越。
生態下的“多元矩陣”
(中國煙草援建水利設施)
在八大公山鎮,2000畝高標準煙田配套水肥一體化設施,煙稻輪作實現“一田雙收”;竹葉坪鄉的有機煙葉示范基地,蚜繭蜂生物防治取代化學農藥,打造出每公斤40元的高端品牌。2024年,全縣建成3個煙區產業綜合體,煙糧復種指數達200%,土地畝產值突破6000元。
土家風情表演、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集群發展。2024年,該鎮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20%,真正實現“一片葉子帶活一方經濟”。
站在“十四五”收官節點,桑植煙草的目光已投向更遠——牛洞口水庫滋養的9萬畝煙田,正推進5G物聯網監測系統建設;生物質燃料烤房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碳交易探索悄然起步。
當傳統農業插上科技與創意的翅膀,從“靠天吃飯”到“向新掘金”,桑植人用幾十年的躬身實踐印證著桑植煙葉最具時代感的注腳。科技創新這池“春水”將繼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