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十堰煙草系統青年職工王哲銘,在武漢中心醫院進行二次捐獻淋巴細胞,離他首次捐獻造血干細胞僅過去5個月,成為十堰市第1例“二次捐獻者”。
熱血初心:從無償獻血到生命火種“入庫”
2020年暑假,還在讀大學的王哲銘,跟隨父親的腳步第一次走進十堰市五堰步行街街頭的獻血車。父親的一句“獻血救人,是平凡人最直接的善意”在他心中埋下火種。此后四年間,這位“理工學霸”化身“熱血青年”,累計獻血量達7800毫升,相當于全身血液置換兩次,并榮獲2022至202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
圖為在父親引領下王哲銘(右邊)與表哥第一次獻血時的情景
2024年年初,他在一次獻血時偶然聽到醫務人員談論造血干細胞捐獻:“非血緣配型成功率只有幾十萬分之一,但一旦成功,就能挽救一個家庭。”當工作人員遞上《中華骨髓庫志愿捐獻者登記表》時,王哲銘未等對方介紹完流程便簽下名字:“我的血能救人,干細胞一定也能!”
2024年8月,他剛剛入職工作,工位上還擺著新員工培訓手冊和筆記本。同事曾打趣:“小王,你可是學計算機的高材生,去了基層為煙農做服務能行嘛?”他笑著翻開工作筆記,指著密密麻麻的學習記錄,“服務煙農就像是我無償獻血一樣,只要肯用真情去奉獻,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生命接力:7整日堅守托起陌生家庭新希望
2024年10月,一通電話劃破湖北省煙草商業系統2024新進員工培訓基地的寧靜。“您與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而且是9個點相合!”十堰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聲音帶著顫抖——這種非血緣超高匹配度被醫學界稱為“另一個自己”的奇跡。電話這頭,王哲銘攥緊培訓手冊,指尖因用力而發白:“這是我的榮幸,隨時可以捐獻!”
在武漢中心醫院的病房里,動員劑的副作用讓這位身高1米8的壯小伙腰關節酸脹如蟻噬,他卻始終忍痛堅持了七日:“再堅持堅持,患者還等著我呢!”11月10日,他在采集室的病床上一動不動平躺近6小時完成捐獻,成為湖北省第679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367毫升造血干細胞懸浮液在無菌袋中泛著淡粉色光芒。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哽咽著說“這袋‘生命種子’比任何獎章都滾燙”時,他虛弱卻堅定地回應:“煙草人走訪煙農時,頂著烈日一外出就是十幾里山路。我這點苦算什么?”
一周后,單位里傳閱著一封字跡娟秀的感謝信:“親愛的陌生人,您的細胞將在我丈夫體內重生,這份跨越血緣的守護,讓我們破碎的家重新完整……”信末未署名的“患者妻子”懷著無比感謝的心情寫下。此時,那位拯救她家庭的青年,正默默在煙田里調試新引進的無人機。“我感覺沒什么,只是做了一個煙草青年應盡的本分,低調做人,潛心做事,我也經常看到單位里的領導和同事們都在做無償志愿服務。”王哲銘在捐獻完后談及到。
圖為王哲銘第一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時的情景
再續奇跡:5個月后二次捐獻點燃生命之光
2025年3月26日,春日的陽光灑在煙葉種植基地。正在服務煙農發放煙用物資的王哲銘,手機突然震動——“小王,患者病情反復,需要二次捐獻淋巴細胞”。他放下手中的物資單,心里堅定道:“救人救到底!我過幾天就去武漢救人!”
二次捐獻前夜,他在工作群里留言:“煙農趙論軍的物資推遲4天發放,我回來立刻補上!”啟程時,單位領導緊握他的手:“你是煙草青年的驕傲!捐獻救人優于一切工作,我們都支持你!”他卻搖頭望向遠處山巒:“扶貧辦的同事們在深山里好幾年沒休假回家,那才是真榜樣。”
2025年4月10日,在武漢中心醫院采集室內,隨著淋巴細胞分離機再次啟動,王哲銘成功捐獻淋巴細胞110毫升,成為十堰市首位“雙次捐獻者”。看著血液在透明管路中循環流淌,他輕聲對護士說:“去年捐獻那天正好立冬剛過,今年趕在清明過后——都是萬物新生的節氣,多好的兆頭。希望這位未曾謀面的患者可以盡早恢復身體呀!”
圖為王哲銘第二次捐獻造血干細胞時的情景
從7800毫升熱血到兩次干細胞捐獻,這位“00后”煙草青年職工用身體力行詮釋了何為“十萬分之一的緣分,百分之百的擔當”。正如他在第二次捐獻后所說:“過去,作為計算機研究者,我用代碼探索世界;現在,作為煙草新青年,我用真情溫暖人間。”當患者體內流淌起他的細胞,這場跨越血緣的守護,早已在荊楚大地播撒下生生不息的愛與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