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是誰?德國的一名軍火商。二戰爆發前后,面對納粹德國愈演愈烈的排猶狂潮,世界各國包括美國、英國、蘇聯等懾于希特勒獨裁政府的淫威,相繼拒絕向德國及其占領區內的猶太人發放移民簽證。德國軍火商奧斯卡·辛德勒(Oscar Schindler)為了拯救陷于滅頂之災的波蘭猶太人,通過賄賂納粹高官,將他們中的一些人召集到自己的工廠里做工,以此幫助1000多人逃脫了被送往集中營的悲慘命運。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描述的就是這段過往。
冒著生命危險拯救猶太人的不止辛德勒一人。時任中國駐奧地利總領事館外交官的何鳳山,利用上海的自由港地位,勇敢地向走投無路的奧地利猶太人伸出援手,先后幫助3萬多名猶太難民逃出了蓋世太保的魔掌。
雪茄業中也有這樣的英雄,這就是美國的弗里德兄弟。
彼時,遠在菲律賓的美國企業家弗里德兄弟果斷伸出援手,為猶太人前往菲律賓奔走呼號,前后拯救了1200多名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的生命*。正如阿列克斯·弗里德(Alex Frieder)的女兒愛麗絲·韋斯頓(Alice Weston)在一次采訪時所說:“人人都知道猶太人在歐洲各國所遭受的迫害,我父親碰巧成為那個在合適的時間使他們能夠逃離魔窟的人。”那么,弗里德兄弟到底出身于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呢?
弗里德兄弟共有四人,分別是菲利普、阿列克斯、莫瑞斯和赫伯特。他們的父親塞繆爾是匈牙利裔猶太人,19世紀80年代移民美國,并于1910年在美國紐約創建了家族企業——S.弗里德父子公司(S.Frieder & Sons),主營雪茄零售業務。幾年后,出資買下了一家位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雪茄批發企業。1918年,塞繆爾帶領菲利普和阿列克斯來到菲律賓,目的是開拓雪茄進口業務。后來,他們父子三人發現自己辦廠生產雪茄更便宜。于是,S.弗里德父子公司在馬尼拉投資建立了海倫娜雪茄工廠(Helena Cigar Factory),并約定由兄弟四人輪流到馬尼拉管理工廠兩年。
海倫娜工廠雇傭了當地數百名女工,主要工作是手工卷制茄束,然后采用機器包卷茄衣,年產量約2.5億支,全部供應給設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和特拉華州的零售店。雪茄品牌包括蒂奧尼亞(Tiona)和公牛(El Toro),售價為兩支5美分。
這些雪茄全部采用菲律賓當地煙葉,主要產自北部的卡加延河谷地區。為此,弗里德兄弟需要經常深入煙葉種植區,與煙農談判并監督收購質量,然后將煙葉原料安全運至馬尼拉工廠??紤]到菲律賓落后的交通狀況,這在當時都是十分危險且艱巨的任務。
1937年8月,日本入侵中國上海,淞滬會戰爆發。為躲避戰火,先期抵達上海的28名猶太人輾轉來到馬尼拉。在由菲利普·弗里德擔綱成立的猶太難民委員會的幫助下,這些猶太人的生活迅速安頓下來。
這次成功的營救行動使弗里德兄弟意識到:為什么我們不能幫助更多的猶太人?幸運的是,弗里德兄弟與時任美國駐菲律賓的殖民政府高層人物關系密切,阿列克斯則是美陸軍中校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1961年1月任美國總統)、菲律賓總督保羅·麥克納特及菲律賓總統曼紐埃爾·奎松的橋牌牌友。為此,弗里德兄弟多次利用與這些政要見面的機會,敦促他們向猶太難民伸出援手。
1938年初,保羅·麥克納特總督主動與菲利普協商,提出如果馬尼拉的猶太社區能保證資金支持,他將允許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移民菲律賓。菲利普和猶太難民委員會接受了該提議,并迅速擬定了擬接受人員的職業清單,包括雪茄業者、醫生、工程師、技術專家和猶太教經師等14個類別。同年10月,第一批100多人獲準菲律賓簽證。
1938年底,阿列克斯來到馬尼拉,接替哥哥菲利普管理工廠及猶太難民委員會。他竭盡所能幫助每一名猶太人,甚至一些并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猶太移民。比如,猶太人埃貢·朱利斯伯格和他的兒子已經設法到達了馬尼拉,但朱利斯伯格的職業是煤炭營銷,并不在官方清單之列。阿列克斯安排助手帶父子二人拜訪了菲律賓總督,并成功獲得了破例簽發的入境簽證,理由是他們自身已具備了足夠的資金支持。
1938年12月,阿列克斯在曼紐埃爾·奎松總統的支持下,敲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移民計劃——棉蘭老島計劃(Mindanao Plan),即每年移民1000名猶太人,并允許居留一年,這樣10年內可移民1萬名猶太人。盡管阿列克斯在幕后積極與當地農場主協調購買土地及安置設施,并順利達成了買賣合同,但在一些菲律賓官員的堅決反對下,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1941年6月,已在馬尼拉工作兩年的赫伯特返回美國,接替他的是菲利普。同年11月,面對日本軍隊的入侵威脅,菲利普在運走最后一批雪茄產品后被迫離開菲律賓,海倫娜雪茄工廠就此關閉,并毀于隨后的戰火。
1945年2月,日本軍隊在菲律賓登陸,馬尼拉戰役爆發,期間共有10萬菲律賓人死于戰亂,其中包括67名猶太人。但萬幸的是,日本認為德國猶太人屬于其盟國的合法公民,這些猶太難民據此安然度過了日軍占領時期。
回到美國的弗里德兄弟繼續從事雪茄行業,但只能采購來自賓夕法尼亞、康涅狄格、佛羅里達以及中美洲地區的煙葉原料,主要生產哈巴內羅(Habanello)和加西亞(Garcia)品牌雪茄。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將公司總部遷移到賓夕法尼亞州,并在威爾克斯-巴里小鎮建立了新的雪茄工廠。新工廠由阿列克斯的女婿埃德溫·利希蒂格管理,峰值時期年產雪茄約1億支。盡管如此,S.弗里德父子公司仍規模有限,根本無法與當時的雪茄業巨頭——通用雪茄公司(General Cigar Inc.)和聯合雪茄公司(Consolidated Cigar Corp.)競爭。
20世紀50-60年代,S.弗里德父子公司轉向私人定制雪茄生產,全力服務于大型雪茄零售商。1974年,公司設立零售業務部——DES煙草公司(DES Tobacco Corp.),專門為西爾斯-羅布克公司(Sears Roebuck & Co.)連鎖店供應雪茄。1978年,S.弗里德父子公司選擇向美國煙草公司(U.S.Tobacco?Co.)出售雪茄工廠,徹底退出了雪茄制造領域。
如今斯人已逝,但弗里德兄弟的英雄壯舉已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永遠銘記。
*弗里德兄弟的救人壯舉參見2003年由二戰猶太人幸存者、作家弗蘭克·埃弗雷姆(Frank Ephraim)創作的小說《逃往馬尼拉:從納粹暴政到日本恐怖》(Escape to Manila: From Nazi Tyranny to Japanese Terror)。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