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在500多年傳承與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雪茄煙葉發酵加工技術流程,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則基本上全盤沿襲了古巴的成熟經驗和做法。
當然,世界上各主要產地國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雪茄煙葉發酵加工技術進行了局部改進,以適應本地的自然條件和煙葉特點。
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各國都是怎樣對煙葉進行發酵的。
尼加拉瓜
Nicaragua
尼加拉瓜雪茄企業通常采用兩次堆積發酵方式,其中,第二次發酵采用水霧噴淋回潮方式。
具體方法是拆開經過第一次發酵的堆垛,每束煙葉在自動噴霧裝置下潤濕均勻,抖動煙把去除多余水分,每10束捆扎,使之站立置于室內。
等全部煙葉噴霧回潮完成后,靜置約12小時,使水分在煙葉內部充分擴散。
按與古巴相同的方法碼垛,并隨時監控垛內溫度。
當垛內溫度達到43℃~45℃時,拆散煙垛和倒垛,直到垛內溫度保持恒定。
從煙把內抽出數片煙葉,除梗,晾干,然后卷制成雪茄小樣,經感官評吸確認芯葉、外包葉和內包葉分別達到規定的質量要求后,再組織人工分級挑選,扎捆掛架晾干。
采用白棉布包裝打包,經氣體熏蒸殺蟲后,置于低溫倉庫存放陳化。?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通常按腳葉、低腳葉、中部葉和上部葉4個部位要求分別扎把,每把約50片煙葉,采用四步堆積發酵法,即從第二步堆垛起,合并原來2個堆垛的煙葉。
在堆積發酵過程中,隨時監控堆內溫度,一旦達到35℃即拆散堆體,保證每片煙葉得到很好的發酵,每步發酵時間大約21天。
經過近3個月的堆積發酵,煙葉葉身變薄,成熟度改善,色澤均勻,香氣顯露。
四步發酵結束,拆散垛體使煙葉暴露于空氣數天后,進入煙葉分級環節。
煙葉按4個分級因素劃分等級,包括厚度、葉片完好度、色澤及長度,其中,厚度從厚至薄分為4級;葉片完好度分為完好、微有損壞、中等損壞和嚴重破損4級;色澤分為紅、淺紅、黃、淺黃、藍和淺藍6級;長度分為5級:1表示最長,5為最短。通過人工分級,最多可以分成480組不同等級的煙葉。
巴西
Brazil
巴西煙葉是由煙農在簡易晾房內調制3個月后,分級捆扎并交售雪茄工廠。
工廠組織對收購的煙葉原料進行重新分級、混合,采取散葉成批堆積發酵方式(如圖1)。
圖1 巴西散葉堆積發酵??
當垛內溫度上升到一定數值后,重新堆垛,使全部煙葉得到均勻發酵。
在6個月的發酵周期內,需要進行10次左右的翻垛操作。
發酵完成后,對煙葉再次分級并機壓打包,置于倉庫自然陳化。
歐洲
Europe
雪茄煙葉干式調制技術(Dry-Curing)是由荷蘭企業獨創的一種適合歐洲機制雪茄制造工藝要求的發酵方法。
它是通過加熱裝置,使放置在調制房內的煙葉原料升溫,緩慢去除葉片及主脈中的水分(某種程度上與烤煙煙葉烘烤過程類似,但時間較長),含水率降至12%~15%后,移入低溫庫房繼續自然陳化。?
基于煙葉原料質量穩定和工藝混配均勻性等特性,歐洲雪茄煙葉干式調制技術具有兩個顯著的優點,一是雪茄煙產品無需平衡養護,成品可直接出廠銷售,物流倉儲和消費成本低;二是產品配方和感官質量能夠長期保持一致、穩定。
墨西哥
Mexico
墨西哥屬于大陸性氣候,雪茄煙葉采收及晾制后晝夜溫差變大,夜間氣溫較低,因而自然發酵并不適用。
在此情況下,當地雪茄企業被迫采用恒溫恒濕控制系統對雪茄煙葉進行發酵加工。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人工干預措施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其實際效果并不很理想。
美國
American
美國康涅狄格位于北美大陸東北部,當地氣候條件更不適用于雪茄煙葉的自然發酵加工。
因此,通用雪茄公司、奧汀-大衛杜夫集團等知名雪茄企業通常將康涅狄格煙葉(包括遮葉和闊葉)轉運至多米尼加,在自有廠房設施組織進行自然發酵和分級加工,這樣既降低了企業加工成本,又保障了煙葉原料的整體質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