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茄的文化是多彩的,值得書寫的歷史也是豐富的,在享受雪茄的同時,我們也不妨來品味一下雪茄的歷史與文化。今天,我們接著上期,來探討一下雪茄史上那些有趣的“第一”。
1592年左右,西班牙大帆船圣克萊門特號通過阿卡普爾科-馬尼拉貿易路線到達呂宋(菲律賓),而這條船上的一個西班牙人把50公斤煙草種子也帶到呂宋,這些種子也成就了菲律賓是亞洲最重要的雪茄產地的地位。
而中國最早記錄雪茄的資料也表明:亞洲雪茄起源于呂宋。明《露書》記載:“呂宋國出奇草,名醺。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氣。”呂宋盛產雪茄,經過風干、發酵、老化后的原塊煙葉卷制出來的純天然煙草制品,就是菲律賓當地純正的雪茄——呂宋煙。
據目前相關資料所述,第一個把雪茄帶到中國的人應該是曾明孝。雖然在《露書》中很早就記載了“呂宋煙”的相關資料,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卻沒有種植或流傳記載。
直到公元1668年左右,曾明孝在呂宋謀生存時,學著當地的土著人用雪茄葉子卷成筒狀,點燃一端抽吸另一端,提神振氣。雪茄陪伴著他在異國他鄉年復一年的勞作,所以在他耐不住思鄉之苦孑然一身回到家鄉時,也帶走了雪茄種子。而曾明孝也沒想到的是,正是他這次的無意舉動,推動了中國雪茄煙葉的種植歷史以及中國雪茄發展歷程。
雪茄中文名稱來源的說法有很多,其中最浪漫的無疑是徐志摩。據說1924年秋,徐志摩和泰戈爾在談到雪茄中文名時,徐志摩回答:“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煙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這個故事雖然很浪漫,但是并不是雪茄一詞的最早來源。
最早文字記載的“雪茄”一詞應該來源于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在他的著作《官場現形記》中有這么一段描述:“尹子崇一見洋人來了,直急的屁滾尿流,連忙滿臉堆著笑,站起身拉手讓坐,又叫跟班的開洋酒,開荷蘭水,拿點心,拿雪茄煙請他吃。”
但是“雪茄”一詞是李伯元第一個創造的嗎?不見得。網上有一篇文章分析很有道理,李伯元和徐志摩同屬“吳語”地區,在吳語中cigar發音為拼音“xiega”,但在第一個音節一個短元音,這幾乎是雪茄的確切的音譯。所以大致可以確定,“雪茄”這個詞是清末吳語的民間叫法,是吳語對英語cigar的直接音譯。但是作為浪漫的茄客,始終相信:燃灰如白雪、煙草卷如茄!
其實早在1895年,四川什邡便開始手工卷制雪茄煙,但是都沒形成規模化生產,直到23年后的1918年,王叔言整合了這些雪茄作坊,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雪茄作坊——益川工業社。
益川工業社有符合現代工業標準的工房和工人,生產多種規格、多個牌號的雪茄,先后推出了“愛國”,“工字”、“大雪茄”等11個品牌。這意味著中國雪茄生產由作坊式轉為企業化。
中國雪茄的歷史遠遠不及世界雪茄歷史,在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積累上,很難形成自己獨有的雪茄體系。直到“毛式規格”的誕生,才讓中式雪茄正式走上了世界雪茄的舞臺。
不管是歷史、還是文化,“毛式規格”不輸于任何一款雪茄,他是中國第一個雪茄規格,它源于“132”秘史,是“132”秘史的見證者,“132”文化的傳承者,“132”故事的親歷者。毛式規格的誕生,也開啟了中式雪茄的大門,才有了今天的長城(132秘制),才有了我們中國人獨創的雪茄規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