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煙草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逐漸融入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日常生活。而在中國,雪茄這一獨特的煙草制品,同樣擁有著一段鮮為人知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段被遺忘的時光,探尋中國最早的雪茄。
目前所知線索,最早載于明代莆田人姚旅1611年寫成的《露書》中。該書記錄了福建大量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資料,不少是他親歷與聽聞,其中“錯篇”章節有這樣的記述:“呂宋國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載入其國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日金絲醺。”“呂宋國出奇草,名醺。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
據考證,云南的德宏、臨滄、怒江一帶可能在更早時期種植過雪茄煙葉。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包括煙葉與雪茄在內的“煙草”從福建港口傳入國內,應該是這一開放政策的直接成果。
晚清葉羌鏞撰寫的《呂宋記略》記載,“煙以葉卷,筆管形,長二寸余,每洋錢一元買一百二十八支”,當為雪茄一時人稱為“呂宋煙“。
當代研究者有一種觀點:中國人對雪茄的認識從呂宋煙開始,19世紀初,下南洋的中國人將菲律賓生產的雪茄帶回國內,國內第一次見到這種煙草制品,稱之為“呂宋煙”。
在現代作家的筆下,“呂宋煙”也經常出現在字里行間。比如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蔣光慈192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短褲黨》中寫道:“章奇先生躺在細軟的沙發上,臉朝著天花板,左手拿著呂宋煙慢慢地吸。” 老舍先生長篇小說《二馬》中也有描述:“伊牧師拿著那根呂宋煙,始終沒點。”這些名為呂宋煙的雪茄,并非特指呂宋所產雪茄,更多時候應該是雪茄的泛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