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日前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每年100多萬人因煙草失去生命,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動,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每年200萬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萬人。
應當說,這份《報告》是對我國煙民整體狀況及傳統煙草對人體健康影響等各方面情況的總結論述。但是,在“電子煙章節”,對公眾近年來最關注的實際應用問題,如電子煙的真實危害究竟多大?如何客觀、全面地比較電子煙的危害和傳統卷煙的危害?《報告》沒有給出足夠清晰的結論。近年來全球眾多權威醫學機構研究證實的電子煙減害、戒斷卷煙效用,《報告》也沒有引用和闡釋。
基于以上因素,我認為報告所述的“有充分證據表明電子煙不安全”,仍有值得商榷和完善之處。對此我有三點個人建議。
首先,在研究對象上,《報告》應將目前用戶使用的主流產品列為研究對象,并引入最新權威證據對其進行評估。《報告》將電子煙產品分為三代,最新的“第三代”產品是7年前流行的大煙霧,目前全球的主流產品,如封閉式電子煙、加熱不燃燒電子煙沒有被列進分類中。據統計,“電子煙章節”引用的證據有近80%研究的都不是當下用戶使用的電子煙產品。
比如,《報告》提到的“電子煙煙液中含有有害物質,甲醛、乙醛分別被IARC列為1類、2B類致癌物”,發表于2006年;“對12個電子煙樣品中的醛類化合物進行測定,甲醛檢出率100%”,發表于2014年。
對于后者,電子煙行業專家、加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邢晨悅曾特別發文反駁:“從2014年到2021年,電子煙產業各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多的技術革新,實驗中所使用的2014年的12種不同的電子煙產品已經不能代表現在的電子煙了。”可見,基于與時代脫節的證據所得出的結論,不僅權威性難以服眾,還會導致《報告》與電子煙市場真實狀況的脫節。
其次,《報告》中提到電子煙“爆米花肺”,已經被美國疾控中心澄清,正規尼古丁電子煙不含該物質。《報告》沒有更正這一點,就混淆了用戶使用正品和誤用三無產品造成的不同結果。因此,《報告》應明確正規產品與非法產品的區別,提醒用戶購買正品、正確使用,不要購買三無產品。這才是更為客觀的、也是保障公眾健康安全的分析和結論。
第三,《報告》應全面引用權威公共衛生機構的研究結果。在探討電子煙危害與卷煙危害誰更大時,報告稱“電子煙氣溶膠中的金屬含量可能比可燃煙草卷煙中的多”。該結論引用自202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無煙日報告。可在同一報告中,世衛組織還指出“對成年煙民而言,轉向電子煙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對此《報告》沒有引用。《報告》中還存在多處這樣的“信息漏斗”現象。
英國牛津大學遺傳統計學研究員甘蔚近期在回答電子煙疑問時強調,“我們是經歷了幾代人的研究才得出‘吸煙有害健康’這一科學結論”,關于電子煙對人體的長期影響,在正面、負面結論都存在的情況下,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緊跟行業發展動態,繼續加強相關研究。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所說:“科學意味著要全面評估所有證據,而不是一上來就蓋棺定論地認定某個觀點,并只采信與其相一致的證據。”此次《報告》有關電子煙方面的內容,應引入更多最新全球研究成果,同時在引用世衛組織、各國公共衛生機構等公布的電子煙研究結論和證據時,保證引用內容的全面性。
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傳遞全球對電子煙行業的主流認知及態度,保障公眾對于這一新興行業產品、技術革新等方面的知情權,為公眾,尤其是煙民提供更完善的健康與權益保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平臺觀點。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