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女廁所飄出的“縷縷青煙”,小雪已經見怪不怪了。不僅是在洗手間,宿舍、操場,還有教學樓里,但凡是監控的死角,只要循著一縷香氣溯源,不難看見三四個學生拿著“發光筆”吞云吐霧。只要有人經過,他們就能迅速收起手中的“發光筆”,當作什么也沒發生過。
有時候一些煙友同學還會對小雪發問:“來一口不?我這有新的。”小雪果斷拒絕了,理由很簡單:“一點也不酷。”
玩電子煙的少年
方洋則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他是名學生,也是Vaper(電子煙愛好者),喜歡追求“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方洋認為電子煙自帶“蒸汽朋克”的屬性,是新時代的街頭文化,許多年輕人都在玩。
四年前,方洋在音樂節上第一次接觸到電子煙。他回憶道,電子煙的展位就在主舞臺的側邊,雖然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處處充滿街頭元素:鐵絲網作的墻面、掛滿個性標語的霓虹燈招牌、小型DJ臺。穿著寬松衣服的“大花臂”店員配合著打節奏,一只手拿著電子煙,介紹之余還不忘抽食幾口。
后來,方洋在電子煙的售賣店里又看了一些Vaper大神炫技的視頻,他們吞吐的煙圈有水母、三角形、螺旋狀,還有最經典的煙霧圈環環相套等,方洋有些蠢蠢欲動。
店員告訴他,當天只需掃碼關注品牌公眾號,就能免費領取一支一次性電子煙。方洋沒想太多,抱著“獵奇”心理立馬入手了一支,從此入了坑。
和傳統卷煙相比,電子煙的口感更柔和,吐出來的煙霧也沒有一絲異味。而且相比那天免費到手的煙彈電子煙,方洋更喜歡煙霧量大、可循環使用的注油電子煙。
他開始去一些線下店體驗不同造型的煙具和不同味道的煙油,也會去Vaper論壇向大神學習各種新奇的玩法和DIY調制煙油的教程。除此之外,他還會在網上和同齡的電子煙友互相交流,甚至約見一起練習。
有毒害的“潮流”
在電子煙的圈子里,電子煙被視為一種潮流,代表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一招一式背后都是Vaper們不斷研究和反復練習的成果。
萌萌雖然不是Vaper玩家,但她和方洋一樣,都認可這是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萌萌第一次見到電子煙是在社交媒體上,不同顏色的煙桿和煙彈的搭配像是一只只口紅,底部的燈還會在吸食的時候發出五顏六色的光,這支被稱為火爆全網的“仙女棒”,因高顏值擊中了萌萌的心。
后來,萌萌注意到不管是在商場還是在街邊,都有不少年輕人胸前掛著“仙女棒”,從遠處看,宛如一個時尚單品。
“我真正接觸電子煙,是在步行街的電子煙門店里。”萌萌說道。店內裝潢簡潔,卻十分具有科技感,一排排透亮的玻璃展示柜放置著不同樣式的煙桿。
雖然收銀臺上貼著“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未成年人嚴禁使用”的標識,但抱著僥幸心理,萌萌還是進店了。進門之后,店員主動迎上來,十分熱情地給她試吸,并做詳細介紹。
起初萌萌還是不敢貿然嘗試,嘬了一小口,結果發現并不嗆喉,反而有一絲冰涼清爽的感覺,吐出來的煙霧也是帶點水果味道的。在店員的極力推銷下,萌萌入手了少女感滿滿的粉色款,她頓時覺得自己格調滿滿。
“這個東西會上癮,倒不是煙癮,而是每種口味都想嘗試,各種顏色和款式的煙桿也想買。現在好多品牌會跟一些熱門IP聯名,比如海賊王、哈利波特和鋼鐵俠,我都不喜歡。”
酷炫的包裝、新穎的口味、“低害化”宣傳和聯名等營銷手段,使得青少年對電子煙危害程度的認知被大大降低。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多年來一直在強調電子煙對人體的危害,“對于沒有抽過煙的青少年,讓他吸食尼古丁,就是想讓他們對尼古丁產生依賴,今后成為卷煙消費者”。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高力醫生也表示,不吸煙的青少年如果開始使用電子煙,日后開始吸煙的可能性是沒有接觸電子煙(也不吸煙)的年輕人的兩倍,電子煙讓青少年轉成吸煙者的概率翻了整整一倍。
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是不是就真的完全無害了呢?其實不然。多名專家指出,電子煙中除了含有尼古丁,添加的化學添加劑通過加熱傳送系統釋放的氣溶膠含有甲醛、煙堿、亞硝胺、苯等致癌物,會影響青少年的大腦、呼吸系統等各個器官的正常發育。
5月2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中還提到了各種口味、品牌電子煙,均具有細胞毒性的結論。
“香煙社交”
然而最可怕的是,即便某些青少年知道了電子煙的危害,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成了煙民的一分子。
大一學生小穎是個擁有6年煙齡的“老煙民”,但她表示只是抽著好玩。出于獵奇心理,小穎還嘗試過CBD電子煙(CBD是一種非致幻性的大麻提取物)。
小穎是知道電子煙對身體有害的,所以只在必要場合跟著朋友一起抽,也只用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大品牌。小穎稱這樣的做法為“香煙社交”,即是為了合群、不被邊緣化而做出的行為,也是打入一個新圈子最快的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檢察院檢察官黃晶看來,青少年對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沒有錯,但如果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則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后果。
如何正確引導,還是要從源頭上,即家庭和學校,共同參與。她說:“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給予引導,起到表率作用,那么青少年在接觸電子煙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覺得好奇,而是保持警惕。同時,如果發現青少年已經接觸了電子煙,要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干預,避免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誤入歧途。”
為青少年“斷電”
據公開報道顯示,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已成為電子煙的消費主力,受電子煙影響不容小覷。
早在2019年6月26日,深圳就已經將電子煙納入控煙“黑名單”,在原有的控煙令《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上增加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條例:規定中小學校、青少年宮出入口路程距離五十米范圍內不得銷售煙草制品;將“吸煙”概念擴大為“使用電子煙、持有點燃或者加熱不燃燒的其他煙草制品。
2019年10月30日,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的通告》中已明確指出,各類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任何組織和個人對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的行為應予以勸阻、制止。
根據以上條例,售煙場所必須在明顯位置設置“吸煙有害健康”和“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草制品”的標識,并進行身份核驗。
據工信部網站3月22日消息,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據該決定的說明指出,本次《實施條例》的修改,將在附則中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五條:“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本條例中關于卷煙的有關規定執行。”這表明,工信部擬將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卷煙進行監管。
電子煙的管控升級加碼能否杜絕一些違法售賣行為?未成年人是不是就真的與“電子煙”隔絕了呢?
萌萌給出了答案:即便把學校附近的零售店進行整治,其實要想買到電子煙也都是有途徑的。例如,網上買煙桿配飾和周邊的店鋪,只要添加他們的客服微信,一般都能買到,并且無須核驗身份證信息。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口碑較好的零售商那里購買。
在黃晶看來,電子煙就像是一種新型殺手,圍剿毒瘤的戰斗并不容易,這不僅是品牌營銷的問題,零售商也難辭其咎。
黃晶指出,除了讓商家意識到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在管控上,電子煙能否參考對管制類物品的相關管理,煙具和配件類的購買可以增加一道審批流程,對買家進行身份核驗,并且記錄下貨源和買家信息。品牌網店還可以設置“未成年人禁止吸煙”“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草制品”等相關彈窗來進一步提醒。
黃晶還提到,很多國家為了禁煙,規定在香煙包裝盒上印刷表現肺癌的圖像和文字,以及提高煙草價格來降低其吸引力。她認為這一點也可以借鑒到對電子煙的管控上,這對營銷特別敏感的未成年人來說可能是奏效的。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將電子煙納入“未成年人禁煙”的相關規定中,這是國家從立法的角度增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黃晶認為,除了對家庭和學校進行普法宣講,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國家立法的方式正式確立未成年人保護檢察公益訴訟。
具體來說,發現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相關組織和個人未代為提起訴訟,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檢察院有權向有關主體發出檢察建議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煙侵害是最終目標,這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司法部門形成監管合力。”
(文中均為化名。本文有刪減, 全文見《方圓》(ID:fangyuanmagazine),6月下期雜志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