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個省市啟動全國統一電子煙交易管理平臺國標訂貨試點工作,各地店主和用戶也陸續收到了最新的國標電子煙新品。數據顯示,目前有14家過審國標的電子煙品牌為全國試點地區提供產品,而多位業內人士和店主爆料稱,他們發現其中至少兩家電子煙品牌的國標產品是違規通配產品。
所謂違規通配產品,就是未經授權制造與頭部電子煙品牌通配的非官方煙彈,利用低價格截流對方的電子煙用戶。在電子煙國標尚未出臺的行業發展初期,此類通配產品一度泛濫,不僅對頭部電子煙品牌的正常經營造成干擾,還帶來了微商銷售、假貨亂飛等諸多亂象。
也因此,電子煙國標對通配產品進行了規范,今年4月國家煙草專賣局頒布的《電子煙產品技術審評辦事須知》中,明確規定了煙彈與煙具的適配性。按照規定,新增全新煙彈或煙具產品的申請時,需填報與其適配的產品。適配產品可選擇自有產品或非自有產品,當選擇后者作為適配產品時,還需上傳該產品被許可適配的授權書。
這是因為,電子煙煙具提供的加熱功率和接口不同,可能A品牌的煙彈在B品牌的煙具上,會釋放超過安全劑量的甲醛等有害物質,突破電子煙國家標準規定的安全底線。因此,國標劃定了監管紅線,企業未經被適配方的授權,不得擅自生產及銷售此類通配產品。
而此次通配電子煙之所以能通過國標審核,是因為其提交審核時說明自身有煙彈和煙桿,但并未提供煙彈可以通配頭部品牌這一關鍵信息,此舉明顯屬于不實申報。
違規通配電子煙蒙混過關的行為會造成多重危害。危害一:此舉是對頭部品牌的利益侵害。此類通配電子煙通過低價截留,從而獲取頭部品牌通過多年品牌打造、研發投入、配套服務所積累的客源,可能讓頭部品牌所付出的各項先期成本付之東流。
危害二:在大多數電子煙品牌都嚴格遵循國標要求,未經授權不通配其他品牌產品的同時,通配電子煙的投機作弊之舉一旦得逞,必然形成反向示范效應,讓更多電子煙企業加以效仿,從而嚴重損害電子煙國標的公平、公正及權威性。
危害三:根據電子煙管理辦法相關條例,國內電子煙市場生產規模實行總量控制,低價通配電子煙市場占比越多,也就擠占了高附加值品牌的銷量,造成電子煙市場銷售總額停滯于一個低水平,國家有關稅收也隨之受到嚴重影響。可以說,如果不對低價通配電子煙加以禁止,其將成為國家電子煙稅收“黑洞。
之前中泰證券發布研究報告指出,隨著電子煙監管和稅收政策完善,產業鏈利潤將完成從超額到正常的回歸,具備產品、技術、品牌優勢的頭部企業擁有更強的議價權。也就是說,電子煙國標以及稅收管理等系列新政,將推動電子煙行業發展從無序到規范。如果國標能夠將那些不合規通配電子煙擋在行業大門之外,就能促進電子煙行業的良性發展,推動電子煙品牌聚焦于產品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而在同等稅額管理下,電子煙頭部企業以其優質產品創造更高營收業績,也就能夠向國家貢獻更多稅收。
從維護行業規范、推動電子煙新政改革順利的角度出發,對于通配電子煙試圖鉆管理漏洞、攪渾行業發展格局的現象,管理部門應盡快處理,徹查已通過國標的電子煙是否存在同類問題,并對違規通配電子煙“零容忍”,依法將其從市場上清除,從而向電子煙行業釋放明確信號:違規通配電子煙為監管所不容,理應進入歷史的廢棄堆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