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子煙市場呈高速發展態勢,市場規模急劇增大。《2021電子煙產業藍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國內共有電子煙制造及品牌相關企業超過1500家,其中,制造商企業1200余家。而在電子煙的重要產地——深圳寶安,2021年電子煙產值達311億元,同比增長1倍。
隨著電子煙行業的快速發展,部分企業大干快上,甚至“野蠻生長”,行業亂象頻發。對此,國家持續加大電子煙市場監管,特別是2022年10月1日電子煙新國標正式實施,以及11月1日電子煙開始征收消費稅,標志著電子煙行業邁入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新國標落地滿月疊加征稅影響,電子煙行業有了哪些變化?日前,中國商報記者實地探訪深圳電子煙市場發現,果味煙彈已銷聲匿跡,電子煙零售價有所上漲。
深圳華強北賽格通信市場
牌照時代規范經營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電子煙相關企業超16萬家,其中深圳以1.2萬家電子煙相關企業排名全國第一。寶安區的沙井街道被稱為“電子煙一條街”,是世界級電子煙產業制造基地的核心區。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對電子煙的政策監管也在逐步加強,特別是2022年以來——10月1日,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實施;10月25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稱,11月1日起將電子煙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
11月3日,在電子煙新國標落地一個月后,中國商報記者來到深圳華強北賽格通信市場,實地走訪了部分電子煙品牌門店。
這里曾有40多家電子煙品牌商鋪,一度一店難求,但如今,銷售人員大多無聊地坐在店鋪前玩著手機,柜臺上的煙桿和煙彈寥寥無幾,店鋪的轉讓費也從最高時的二三十萬元驟降至幾萬元。
記者看到,目前所有店鋪柜臺均已無果味煙彈擺放。信利霧化的經營負責人魏先生告訴記者,早在國標落地前,他們就已經撤下了相關產品。記者同時發現,部分電子煙門店新出現了帶多種果味的“口味濾嘴”。有經營者告訴記者,這些是在國標電子煙煙彈之上增加了一個濾嘴棒,煙霧通過濾嘴棒過濾,這樣既符合國標要求,同時又豐富了口味體驗。
此外,還有經營者向記者透露,目前仍有非國標產品私下交易,對他們這些合法經營的商家造成了一定影響。
電子煙行業媒體主編陳中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零售端來說,目前監管已生效一個月,但市場上仍然存在不少非國標產品流通以及非法一次性電子煙生產和銷售,有微商還在繼續出貨,影響了遵紀守法持證店主的合法權益。只有將非國標產品清理出市場,讓持證店主可以合法銷售國標產品,才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
隨著所有水果味電子煙的下架,全國統一電子煙交易管理平臺只提供國標煙草口味電子煙和具有兒童鎖的煙具,電子煙進入了牌照時代,利好行業競爭格局優化。
零售價應聲上漲
11月1日,對電子煙正式征收消費稅。根據相關規定,電子煙實行從價定率的辦法計算納稅,電子煙生產(進口)環節的消費稅稅率為36%,電子煙批發環節的消費稅稅率為11%。
隨后,各大電子煙企業迅速做出反應,多個電子煙品牌上調了建議零售價,多數品牌漲幅超過三成。以悅刻為例,其四款煙具批發價漲幅從32.83%至95.3%不等,建議零售價漲幅從33.52%至97.49%不等;漲幅最大的一款煙彈批發價和建議零售價均上漲約82%。
從記者走訪的多家電子煙門店來看,多個品牌的電子煙煙彈價格均有所上漲。“從11月1日開始,我們的拿貨價都漲了,如果還賣原價,算上人工、水電、進貨運費,我們鐵定賠本,所以只能漲價。”一位從事電子煙零售生意已有三年的李先生告訴記者。
魏先生也向記者坦言:“煙草局訂貨平臺上煙桿的拿貨價已漲到160元,煙彈的拿貨價漲到了94元,一天就賣一兩盒煙彈,店租要一萬多元,除去房租、人工費、水電費,一天至少要賺600—700元才能保證不虧損。”
“目前國內的電子煙監管政策已經趨于穩定,預計不會再有更利空的政策出臺,行業將處于平穩發展態勢,但行業內卷仍會繼續,比如品牌、店鋪之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市場上將保留更有實力的品牌提供產品、效率更高的零售店鋪銷售電子煙。”陳中對記者表示,“當市場比較穩定時,關于電子煙的技術升級、臨床研究和學術討論會增多,反過來會促進行業全方位的升級——從貿工技升級到技工貿。中國目前雖然已經擁有世界電子煙90%的產能,但更多的是密集型模式,要掌握先進的產品制造能力和技術還需更多時間。”
在符合國家標準和電子煙管理辦法的情況下,公司專注于對煙草風味的研究和探索,為此設立了云南研究院,希望結合上下游和高校的力量,把煙草風味煙油做得更細膩、更扎實,同時將中式煙草風味煙油推向海外。
“我們希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流程體系,從源頭抓起,針對煙草提取物做嚴謹的分析和篩選,確保產品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和可持續性發展需要。”該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陳中認為,目前電子煙國標、管理辦法和征稅政策均已出臺,從產品質量、持證經營和稅收方面對電子煙行業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規范,有助于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