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一杯迷你奶茶,顏色多彩,造型可愛,有人拿在手上,有人搭配項鏈掛在胸前……這是最近流行于年輕人中的一次性電子煙,也被稱作“奶茶杯”。
隨著去年10月1日電子煙國標落地實施,水果味電子煙被禁止在國內銷售,給魚龍混雜的電子煙行業打出一擊重拳。目前市面上消費者能夠合法買到的電子煙僅剩“國標口味”,即煙草味。相比口味更豐富更甜的果味,煙草口味較為寡淡,并不受歡迎。
在此背景下,電子煙灰產仍有找尋生存空間。有業內人士估計,自電子煙國標落地以來,有超過3000萬支非國標電子煙煙桿、10億顆非國標煙彈流入市場。
一次性奶茶杯電子煙,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產品。在線下門店,仍有店主暗中售賣奶茶杯;在線上微商等渠道,奶茶杯也是熱門產品,朋友圈中充斥著不少海報。微博上,“奶茶杯”超話主頁已有1389.4萬閱讀,5300篇帖子,絕大部分內容是在線求購和微商廣告。
不過,市面上所售的奶茶杯大多打著外貿渠道貨的幌子,實為三無產品,難辨真假,背后生產方更是難溯蹤影。
重金屬等成分超標,“奶茶杯”質量堪憂
界面新聞向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送檢了四款市面上購買的電子煙,包括檸檬、可樂、草莓等熱門口味,檢測其中含有的常見污染物及釋放物重金屬含量。
結果顯示,四款產品中,有兩款產品存在釋放物重金屬含量超標,以及添加禁用物質情況。
電子煙釋放物中的重金屬物質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送檢樣品中,有一樣品釋放物的鎳含量達到688ng/100口,超過了電子煙團體標準(《霧化電子煙裝置通用技術規范》T/CECC 001—2021)500ng/100口的限量要求。
另有兩款產品,測出含有肉桂醛與苯甲醛成分,這是兩種常見的芳香醛物質,分別用于模擬肉桂味道和杏仁味道。不過,它們都不是電子煙國家標準中被允許的添加物。
在澳大利亞電子煙標準TG110中,肉桂醛和苯甲醛被明確列為禁用物質。該標準還寫明,肉桂醛與苯甲醛分別被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報告為有害物質,肉桂醛在高濃度時攝入可能引起呼吸衰竭、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和驚厥;苯甲醛則具有細胞毒性,可導致免疫細胞功能受損和致敏作用。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TG110電子煙標準,2021年6月發布。
包裝為“外貿品”,仿冒門檻低
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煙國家標準明確指出,“霧化物不應對未成年人產生誘導性,不應使產品特征風味呈現除煙草外的其他風味。”也就是說,不可生產面向國內銷售的水果口味電子煙。
因此,市面上販售的奶茶杯等產品大多為英文包裝,偽裝成“外貿貨”,還有的生產信息也未注明,可謂三無產品。
界面新聞找到一款寫明信息的“DK”品牌產品,其分銷商為“Shenzhen Awesome Vape Technology Co., Ltd”,對應為“深圳市傲斯唯博科技有限公司”,在國家煙草專賣局上可查詢到,該公司確實已獲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
如果是外貿產品,為何廣泛地流行于國內市場?對這個問題,商家們都選擇回避。由于這類電子煙經銷主要在線上進行,監管也難以完全覆蓋。
風靡的奶茶杯另一大特點是,它們外觀一致,口味相似,品牌卻五花八門。一位前電子煙經銷商回憶說,業內一般認為WDG是最早推出奶茶杯產品的品牌,時間約在2022年初。
“可能是外觀保護沒做好,火了以后,同行都想分塊蛋糕,市面上全是貼牌奶茶杯,牌子不同,但是長得都一樣。”這位經銷商說。此后,可樂杯等相似的形態也開始出現。
朱蕭木創立的電子煙品牌FLOW福祿,也曾推出一款大容量一次性電子煙“大彩蛋”。不過該公司在2022年8月31日就已宣布停產該系列產品,產品復工為虛假消息,對于冒名收取代理商預付款等違法行為,公司還將嚴厲打擊。但如今近半年過去,“大彩蛋”仍然是微商熱銷品,而若詢問產品出處、是否正規生產,微商們則諱莫如深,有的自己也不清楚貨源。
另一位電子煙外貿商家對此表示,“奶茶杯大部分都是仿品,至少是外觀專利侵權的,本身就存在問題,不出臺新政策(指國標)也可以通過其他法律法規管控。”
但要在電子煙專利方面維權不是件易事。在相關法規未完善時,生產門檻不高是電子煙行業的共識,一套模具供應不同的品牌更是常見。品牌名相似、“通配”、假冒產品,是此前就已存在的行業亂象,界面新聞曾報道過關于通配煙彈的起訴一事。如今國標落地,生產與銷售均需報備審批,持證經營,但在巨大利益吸引下,不免仍有廠商頂風作案。
在海外市場,一次性電子煙仍是最受歡迎的產品。《2022電子煙產業出口藍皮書》提到,當年第一季度全球電子煙市場規模達到250億美元,中國65%出口產品為一次性電子煙,美國、歐盟及英國、俄羅斯等電子煙消費大國均是其主要市場。去年11月1日起執行的電子煙稅率政策也明確指出,出口類產品仍享受退(免)稅政策,這也讓電子煙企業出海的步伐不斷加快。
盡管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在走向規范化的路上,亂象仍然待解。
附:電子煙監管政策回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