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暗訪發現,在全球電子煙主要生產地東莞和深圳,有不少廠家無證生產調味電子煙相關配件,且各類成品在線上線下均有隱蔽銷售。
調味電子煙“野蠻生長”的時代本已落幕。根據去年實施的《電子煙管理辦法》,“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成行業紅線、社會共識。
然而,在評論區輕松找到調味電子煙賣家、學校有人在賣玩具形態的電子煙……一系列暗訪發現令人咋舌。
“大象杯、暴力熊這些,可能要3·15之后才有貨”,商家的簡單一語道破太多的“玄機”,亦引發我們的無限思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癥結何在?
如果說調味電子煙“被禁”旨在形成一種威懾,那科普“何以禁”或可讓消費者主動遠離各種危害。送檢結果顯示,多款調味電子煙的釋放物中有不同含量的鉛、鎳等重金屬,尤其對于有呼吸功能障礙的消費者有明顯影響。電子煙“變裝”水果口味,甜蜜的誘惑之下隱藏健康風險。
最新進展是,東莞市場監管部門已對媒體曝光的非法電子煙問題進行連夜查處。好的開始已經出現,我們相信有關行動也會“一直在路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