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蔡雨陽團隊發布《中國電子煙公共健康影響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
該研究覆蓋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總樣本量達2000人,是電子煙納入國家監管后,國內首個聚焦電子煙用戶群體以及公共健康影響的調研成果。
(報告封面截圖)
蔡雨陽:“我國有約1690萬電子煙用戶。2022年10月《電子煙管理辦法》和《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GB 41700-2022)落地后,用戶的使用行為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此次研究對國內電子煙使用人群進行了畫像,并進一步調研這個群體對電子煙健康影響的認知及對電子煙國標新政等方面的看法。”
《報告》觀點:電子煙用戶學歷收入較高,九成是老煙民
調研發現,國內電子煙用戶以接受過高等教育、中高收入、非體力勞動者為主,89%的用戶擁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61%的用戶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國內92%的電子煙用戶均為有卷煙使用經歷的老煙民,即先使用卷煙,后轉向電子煙。這個數據提示電子煙對非煙民吸引力較為有限,“門戶效應”并不顯著。
蔡雨陽:“此前擔憂電子煙會成為非煙民的‘第一口煙’。本次調研發現電子煙的用戶以傳統煙民為主,這個結果與中國疾控中心2020年在《柳葉刀-公共衛生》期刊上發布的結果是一致的。”
《報告》觀點:國標電子煙使用后,“老煙民”癥狀改變值得關注
統計數據顯示,對于“老煙民”來說,使用國標電子煙后,其自報的健康狀況呈現一定改善。改善較多的癥狀包括咳嗽、咽痛、有口氣、口干、口苦、牙齒和手指發黃。《報告》認為,2022年10月起執行的《電子煙》國家標準對潛在有害物質和添加劑的的使用做了更嚴格規定。例如,針對咳嗽癥狀,國標產品用戶中有30.3%自報改善,非國標產品用戶中僅有23.9%表示該癥狀改善。除此之外,咳痰、咽痛、牙齒及手指發黃、有口氣、口干、口苦等癥狀也呈現類似的比例。
蔡雨陽: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數據僅為使用者自述和感受,并非客觀的科學論據,尚需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以深入了解電子煙使用對公眾和個人健康的影響。但這個結果可以告訴我們其使用者基于自身感受選擇使用電子煙的部分緣由,亦可為煙草控制提供多維度的參考借鑒。
小貼士:什么是國標電子煙?
2022年10月后,《電子煙》國家標準正式實行,在中國大陸銷售的電子煙須符合國標規定。《電子煙》國家標準要求規定產品不得呈現除煙草外的其他風味;霧化物中的煙堿濃度不應高于20mg/g,煙堿總量不應高于200mg;提出了允許添加的101種添加劑;對釋放物中甲醛、乙醛、丙烯醛等物質的釋放量進行了嚴格規定,并要求電子煙煙具應具有防兒童啟動功能和防止意外啟動的保護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約1%的電子煙用戶報告,使用電子煙后身體狀況變差,主要表現為口干、口苦、口氣。研究團隊認為,霧化液中的甘油、丙二醇均具有吸水性,可能會導致粘膜干燥,造成口腔不適。同時,86%的電子煙用戶同時使用卷煙和電子煙,需進一步研究雙重使用對其健康的影響。
《報告》觀點:四成用戶使用國標產品,需警惕潛在風險與隱患
調研發現,僅40%電子煙用戶主要使用國標產品,非國標產品占據當下電子煙市場主流,顯示電子煙灰色產業鏈規模龐大。在近期被使用的非國標產品中,88%為換彈式調味電子煙,其中最多的為通配水果/薄荷味煙彈,占比高達37%。
調研數據還顯示,電子煙用戶普遍對電子煙監管政策了解較少。例如,對于“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知曉率僅為40%;近10%的用戶對監管政策完全不了解。
小貼士:什么是非法調味電子煙?有什么危害?
《電子煙》國家標準規定,產品不得呈現除煙草外的其他風味。目前在國內黑市流通的水果、糖果風味電子煙使用了超出國標限定的調味添加劑,不符合《電子煙》國家標準要求。同時,這些產品多來自山寨小作坊,沒有生產日期、生產廠家,存在重金屬超標、使用非法添加劑等問題,如鉛、鎳等重金屬及2.3-丁二酮、肉桂醛等添加劑超標情況較為普遍,對不了解其危害的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蔡雨陽:“通配水果味等非法產品通過黑市流通,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監管機構應遵循《電子煙》國家標準和《電子煙管理辦法》,加大電子煙灰色產業鏈的打擊力度,制止非法產品泛濫,防止危害公共健康事件發生。”
(報告部分內容截圖)
蔡雨陽簡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布隆伯格基金“數字健康”項目咨詢顧問,亞行“健康城市”主題專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