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發布《中國電子煙用戶特征及公共健康影響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該研究由上海交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雨陽主持,覆蓋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總樣本量達2000人。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92%的電子煙用戶是老煙民,即先使用卷煙,后轉向電子煙。該數據與中國疾控中心2020年在《柳葉刀-公共衛生》期刊上發布結果一致。
《報告》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應用實例,首次提出關于電子煙的5點“專家觀點”,呼吁以公共健康風險最小化為原則,積極看待煙民減害訴求,探索減害戰略的應用可能。
調研發現:國標產品相對安全性更高
“我國有約1690萬電子煙用戶,這些用戶在過去1年的使用行為可能發生一定變化。”蔡雨陽表示,“此次研究對國內電子煙使用人群進行了畫像,并進一步調研這個群體對電子煙健康影響的認知及對電子煙國標新政等方面的看法。”
調研重點關注電子煙使用對煙民健康的影響。統計數據顯示,在全部受調研的用戶中,有68.1%的人認為由卷煙改用電子煙后,身體整體健康狀況有所改善,具體比例為18.6%的用戶認為 “明顯改善”,49.5%認為“稍微改善”。
調研發現,國標電子煙產品使用行為與癥狀改善程度相關。針對咳嗽癥狀,國標產品用戶(1368人)中有30.3%自報改善;而在全部590位非國標產品用戶中,僅有23.9%表示該癥狀改善。除此之外,咳痰、咽痛、牙齒及手指發黃、有口氣、口干、口苦等癥狀也呈現類似的比例。
(圖:電子煙國標產品使用者自報多種癥狀改善的比例高于非國標產品使用者)
《報告》認為,2022年10月起執行的《電子煙》國家標準對潛在有害物質和添加劑的使用做了更嚴格規定,因此國標產品的安全性可能更高。需要注意的是,調研數據為使用者自述和感受,尚需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驗證。
專家觀點:積極看待煙民減害訴求
根據本次調研的數據,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應用實例,《報告》中提出5點“專家觀點”:
1.以公共健康風險最小化為原則,積極看待卷煙煙民減害訴求,探索減害戰略的應用可能。
2.電子煙仍具有健康風險,嚴禁未成年人接觸和使用,不在禁煙場合使用電子煙。
3.遵循國家法規,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安全性不明的非法產品泛濫。
4.重視科學知識宣教,提升用戶對電子煙的認知和有關健康素養。
5.開展精準的毒理、細胞、動物、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探明電子煙的長期影響。
同時,蔡雨陽也提示,沒有無風險的煙草產品,電子煙仍具有健康風險,應禁止未成年人接觸和使用。
(圖:《報告》中提出5點“專家觀點”)
報告評審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公室原主任、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姜垣表示,該報告呈現了電子煙進入規范管理后的用戶行為特征,描繪了最新的用戶畫像,具有里程碑意義。“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的電子煙用戶是有卷煙使用經歷的老煙民,這與中疾控此前的調研結果是一致的。”姜垣說,“需要重視電子煙對卷煙用戶的健康影響,在保護未成年人和非煙民的前提下,探索減害戰略的應用可能。”
報告評審專家、考克蘭(Cochrane)中國協作網成員單位翻譯傳播工作組負責人李迅博士介紹,國際權威的循證醫學學術聯盟考克蘭發表了即時更新的系統綜述,研究者分析了美國、英國等13個國家涉及12430名成年吸煙者的50項研究,發現與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如尼古丁貼劑、尼古丁口香糖)或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相比,尼古丁電子煙使更多的人停止卷煙至少六個月。李迅建議,應基于科學證據和循證方法,進一步分析電子煙的公共健康影響。
借鑒海外:探索減害戰略應用可能
據了解,電子煙被部分國家和地區視為可能的煙草減害工具。《參考消息》報道,瑞典計劃將吸煙率降至5%以下,成為歐洲第一個“無煙”國家。其經驗之一為“接受無煙產品作為危害較小的替代品”,即“使用危害較小的不可燃形式的煙草和尼古丁”。
同時,英國在23年4月表示,將鼓勵多達100萬名吸煙者用電子煙替代卷煙,為吸煙者提供“電子煙新手套裝”和協助戒煙的相關支持,目標是將傳統煙民人數從目前占人口13%的比例降至5%以下。
美國的公共衛生專家也正逐步認可電子煙的正向作用。23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煙草制品中心主任布萊恩·金(Brian King)在權威醫學期刊《成癮》(Addiction)上發文稱,有確鑿證據證實電子煙危害小于卷煙,但同時使用卷煙和電子煙仍有危害,煙民只有徹底改用電子煙,才能起到減害效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