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3年初的時候,國內很多電子煙從業者做好了心理建設,做好“過一年苦日子”的準備,然而很多人都沒能在國內市場堅持一年。
上半年,以霧芯科技、思摩爾國際為代表的電子煙品牌、代工企業,國內市場營收紛紛腰斬,下滑幅度超過80%。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保持了較高增速,選擇堅守的企業、品牌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借助一次性電子煙的火爆得以“續命”。不過,多個海外市場的監管政策出現收緊的態勢,又增添了幾分“陰霾”。
營收向“低”走,市場向“外”轉,代表了2023年國內電子煙企的基調。
向“低”走:營收慘淡,跌到谷底
霧芯科技:上半年營收為5.67億元,去年同期營收為39.48億元,同比減少85.64%;上半年凈利潤為1.48億元,去年同期累計凈利潤為11.29億元,同比減少86.85%。
思摩爾國際: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人民幣51.23億元,同比下滑9.4%;毛利為18.55億元,同比下滑31.4%;經調整后凈利潤為7.58億元,同比增長47.2%。其中,大陸市場銷售收入為0.6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96.3%,占總收入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30%下降到1.2%。
上述兩家作為頭部企業都這么慘淡,可想而知中小品牌的日子是何種景象了,尤其是專注國內市場的企業、品牌,注銷、退出、關停、轉型成為很多企業的出路。
進入到下半年后,已在谷底的國內市場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營收、利潤開始有所回升,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是環比來看已經非常難得。比如霧芯科技Q3營收環比Q2增長0.5億元,或許已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向“外”轉:走向海外,觸底反彈
前些年,大量資本投入到國內電子煙行業,電子煙產能也水漲船高。隨著國內產品需求的斷崖式下跌,過剩的產能只能涌向海外市場。加之一次性產品的爆發式增長,某國內企業借助一次性產品賺的盆滿,成為細分品類的國際“龍頭”,進而引發了跟風熱潮,大量品牌、代工企業開始轉做一次性產品,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其中以歐洲市場為主。
目前,已有ELFBAR、SMOK、UWELL、VOOPOO、MOTI等數十個出海品牌在海外站穩了腳跟,在很多市場成為主流消費品牌。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中國電子煙產品出口總額達779.54億元,相較2022年增加116.68億元,同比增長17.6%。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長,主要源于大量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及一次性電子煙的沖量。海外市場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市場低迷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國內電子煙生產企業、品牌提供了發展的時間、空間和資金。
產品結構:國內轉向國標產品,海外一次性產品爆發
2023年,電子煙的產品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國內市場,國標產品成為市場上唯一的合規產品。雖然有奶茶杯、可樂杯等非法產品的襲擾,但隨著專賣執法行動的持續推進,非法產品的“囂張氣焰”已得到有效遏制。
從年初開始,國家局聯合多個部門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對電子煙市場進行檢查與整治,從生產、批發、銷售三方著手,督導依法獲證電子煙經營主體守法合規經營,取締關停未依法獲證的電子煙市場主體,查處打擊非法制售非國標電子煙等違法犯罪行為,全鏈條搗毀生產、運輸、銷售非國標電子煙團伙,全年共查處億元以上涉案金額便有數十起。保護了國家、品牌、消費者的利益,有效凈化了市場空間。
未來國標產品能否真正破局的關鍵,已不再是非法產品的負面影響,而應該回歸到國標產品本身,即能否真正找到國內目標消費者,并解決其消費痛點,真正在合規時代找到電子煙的產品定位和發展路徑。
在海外,一次性產品增速最為迅猛,超過了換彈式電子煙的增速,換彈式電子煙的風頭被一次性產品蓋過,后勁兒有些下滑。一次性產品火爆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物美價廉”。
一方面,產品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單支5、6美元),而歐美消費者自新冠疫情以來收入持續下降,一次性產品更能滿足降級需求;另一方面,一次性產品品質得到升級,漏油情況得到有效解決,還提升了吸食口數,一些產品甚至做到了5000—6000口。于是,一次性產品的火爆便水到渠成了,甚至有人將一次性產品追捧為下個電子煙風口,將某“一次性”品牌視為下一個JUUL、悅刻。
然而,在2023年歲末已吹起監管收緊的風聲,歐洲市場將對一次性產品實施限制政策,涉及青少年保護、環境保護等諸多議題。一次性產品的政策風險被無限放大,一旦銷售禁令出臺,要比換彈式電子煙的境遇更加凄慘,一點市場空間都沒有了。所以,要及早對一次性產品的走向做出預案,避免因過度樂觀而造成巨額損失。
殘酷、冰冷的市場環境,到底能帶來多少理性的思考?諸如海外市場的走向、產品升級的方向、消費需求的滿足,依舊是電子煙企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見過了谷底、體驗了寒冷,電子煙的生意仍有廣闊空間,應該多一些向陽而生的勇氣和耐心,少一些“盲目跟風”和“冷嘲熱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