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巴西等國家或地區紛紛出臺全面禁止電子煙的法規,旨在遏制電子煙的流通和使用。盡管這些法規體現了政府對公共健康的關注和保護意圖,但實際情況顯示,電子煙的銷售活動并未完全停止。
這一現象引發了公眾對禁令有效性的質疑:全面禁止電子煙是否真的能夠行之有效?
禁止電子煙的國家及地區
根據媒體的統計數據,全球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已經實施了對電子煙的禁令。
圖源:兩個至上整理
禁令是否有效?
2013年12月,兩個至上2FIRSTS進行了數日的調查,揭示了香港電子煙被禁后形成的地下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消費者要么以低價購買假貨,要么支付近10倍的價格購買正品電子煙。
新加坡的情況也類似。自2018年實施電子煙禁令以來,盡管該國對電子煙的銷售、持有和使用實行了嚴格的限制措施,但非法交易網絡仍然活躍,且電子煙使用者的數量還在上升。據《海峽時報》3月26日報道,新加坡傳統卷煙的消費量有所減少,而電子煙的使用率卻從3.9%增長到了5.2%。新加坡衛生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因持有或使用電子煙而被捕的人數達到7,838人,比2022年的4,916人增加了60%。
泰國、巴西和墨西哥等其他國家也實施了全面禁止電子煙的政策,但電子煙并未因此消失,走私和非法交易活動依然頻發。
這些案例表明,盡管電子煙禁令旨在創建一個“無電子煙”的社會環境,但實際上卻導致了隱秘的電子煙黑市的興起,這不僅對公共健康構成了新的威脅,也給社會秩序帶來了挑戰。
為什么禁令難以實施?
新加坡,一個國土面積僅735平方公里的城邦國家,在嚴格實施禁令的情況下仍無法實現“無電子煙”。一般而言,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在實施政策禁令方面能更為高效。然而,新加坡與柔佛州——馬來西亞的一個商業中心接壤,這一地理特點使得走私電子煙的活動得以便利進行。走私來的電子煙通過柔佛州流入新加坡,隨后通過社交網絡和在線平臺分銷給消費者。
再看中國香港,由于其地理位置緊鄰被稱為“霧都”的深圳,電子煙的非法運輸網絡得以更加便捷地運作。這種地緣特點導致電子煙的地下流通難以被完全監管和控制。
泰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除了地理因素,高昂的執法成本和消費者對電子煙的持續需求也是導致電子煙禁令難以徹底執行的原因。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電子煙地下市場的持續存在,對公共健康和社會秩序構成了新的挑戰。
此外,即使在遠離供應鏈端的美洲國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電子煙的運輸完全喪失了地緣優勢,但仍然在禁令之下發展出了蓬勃的黑市。
多位熟悉這些電子煙市場的業內人士表示,除了高昂的執法成本導致監管部門無暇顧及的原因外,還有一部分因素源于這些國家海關及監管部門的“放任”。
許多控煙和減害領域的專家提出,全面禁止電子煙可能導致黑市交易及其他相關犯罪活動的增加,這使得全面禁止電子煙的可行性及其潛在影響成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目前,關于是否應該全面禁止電子煙,或者僅禁止某些特定類型的電子煙,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正在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政策探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