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煙草專賣執法部門連續出擊,成功破獲河南南陽1.2億元和安徽淮南1.6億元兩起特大電子煙違法案件,徹底擊穿了打著"減害"幌子、實則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地下產業鏈。這兩起大案不僅展現了監管部門的決心,更揭示了電子煙監管如何從"破"舊局到"立"新制的深刻變革。
一座電子煙的制假工廠。 圖片提供:盛振、潘福宏
偽裝的毒藥:調味電子煙的精心設計
南陽案件中查獲的11.6萬個電子煙及煙彈,淮南案件中查獲的850公斤煙油,背后隱藏著對青少年的精心設計。這種設計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視覺陷阱",產品偽裝成奶茶杯、可樂罐等日常用品,模糊"這是煙"的認知界限;二是"味覺陷阱",草莓、薄荷等香精掩蓋了尼古丁的刺激性,讓青少年誤以為無害;三是"成癮陷阱",精確控制尼古丁釋放量,讓使用者快速產生依賴。
這三重陷阱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針對未成年人的"捕獵系統"。它們找到了青少年的軟肋,打出了"不像煙的煙"這張牌,這也是為何能形成數億元規模黑色市場的根本原因。
"破"局之道:突破電子煙違法的重重屏障
這兩起案件的成功偵破,揭示了監管部門如何有效"破"解電子煙違法活動的多重屏障。
首先是破除地域屏障。南陽案件涉及32個省區市的144個城市,甚至延伸至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專案組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跨區域聯動,讓犯罪分子無處遁形。
其次是破除形式屏障。無論電子煙如何變換外觀和包裝,監管部門始終抓住本質——只要含有尼古丁成分,無論外形如何,都屬于監管范疇。這種"辨形識實"的監管邏輯,杜絕了通過形式變換逃避監管的可能。
第三是破除網絡屏障。社交媒體小群、私域流量成為電子煙違法銷售的主戰場。執法部門運用大數據分析、網絡監測等手段,突破網絡空間的隱蔽性,實現從虛擬到現實的精準打擊。
第四是破除產業鏈屏障。電子煙違法已形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鏈條。以往單一環節的打擊效果有限,如今采取"全鏈條打擊"策略,從上游生產到下游銷售一網打盡,有效瓦解了整個黑色產業鏈。
"立"制之策:構建電子煙監管的新格局
"破"只是手段,"立"才是目的。從這兩起案件中,我們看到電子煙監管正在構建一套全新體系。
法規體系是第一支柱。我國已修訂《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將電子煙納入專賣品監管;發布《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明確禁止調味電子煙。相比早期"無法可依"的狀態,現在的法規體系已初步形成,監管的"牙齒"更加鋒利。
協作機制是第二支柱。電子煙監管涉及煙草專賣、公安、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兩起案件的成功偵破,正是多部門協作的結果。這種"多兵種聯合作戰"模式,大大提高了監管效能。
科技應用是第三支柱。傳統人力巡查已無法應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挑戰。大數據分析、智能識別等技術在案件偵破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了從被動發現到主動預防的轉變,讓監管更加"智慧"。
社會共治是第四支柱。單靠政府難以全面覆蓋監管的方方面面。電商平臺需加強審核,杜絕違規銷售;學校需強化教育,提高學生辨別能力;家長需加強監護,注意孩子異常行為;媒體需揭露電子煙危害,形成輿論共識。只有構建起全社會參與的共治格局,才能真正保護未成年人健康。
深刻啟示:億元大案的三大監管經驗
從這兩起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電子煙監管正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從粗放監管向精準監管轉變。針對不同主體、不同行為、不同程度采取差異化措施,既保證監管效能,又避免資源浪費。
二是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提前研判,將監管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三是從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電子煙問題不僅是監管問題,也是健康、教育和社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管齊下,既嚴格監管,又加強教育;既打擊違法,又培養青少年批判思維;既治標,又治本。
未來展望:構建更強大的監管防線
展望未來,電子煙監管還應在以下方面發力:一是完善法規體系,減少監管盲區;二是強化科技應用,提高違法識別率;三是深化國際合作,形成打擊合力;四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的防范意識。
隨著監管體系日益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調味電子煙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將得到有效遏制,青少年的健康權益將得到更好保障。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是全社會共同責任。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綜合施策,就一定能筑起保護未成年人的堅固防線,讓他們在健康環境中成長。電子煙監管的道路仍在延伸,監管部門將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堅決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藍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