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泡泡瑪特現象”成為無數消費品牌競相模仿的范式——通過角色IP建立強情感鏈接,從而實現品牌溢價、用戶粘性、圈層傳播。但對于電子煙行業而言,這種“角色式IP”真的適用嗎?未來的電子煙品牌,是否也能迎來一個屬于自己的“IP爆發點”?
合規路上的電子煙最終看品牌,而具有IP屬性的品牌才更具有競爭力。電子煙的IP化趨勢已經顯現,但它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賣萌之路”。真正的突破方向,是打造具備“溫度、文化、態度”的系統性品牌IP。
為什么電子煙行業需要IP化?
隨著技術門檻的下降,電子煙產品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
·口味趨同,體驗同質;
·外觀設計雷同,價格戰激烈;
·渠道內卷,利潤空間被壓縮。
在這樣的背景下,“功能競爭”難以構建長期壁壘。品牌必須向更深層的“文化競爭”和“情緒競爭”過渡,讓消費者不只是因為“口感好抽”而選擇,而是因為“這是代表我身份的一部分”。
就像泡泡瑪特的Molly,不是因為“長得漂亮”才被追捧,而是因為她代表了某種“孤獨而自信”的青年情緒。IP不是一張圖、一只吉祥物,而是“能代替一群人說話”的品牌人格。
電子煙的“IP”不該是一個可愛形象,而是一個完整表達系統
未來的電子煙品牌IP,不會是盲盒那種“角色驅動”,而是構建一種“持續性文化表達系統”,包括:
1. 有“溫度”:品牌在傳遞情緒,而非堆砌參數
當下消費者,尤其是Z時代,更關注品牌是否能懂他們的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
·不是“超長續航”,而是“陪你獨處的900口時光”;
·不是“98%口味還原”,而是“像童年藍莓冰淇淋的味道”。
這種溫度感,決定了用戶是否會對品牌產生情感連接,而情感連接,才是IP的起點。
2. 有“文化”: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而是精準打中某類人群
一個強IP,往往只吸引一群人,但吸得夠深:
·喜歡夜生活的人,就認準了某個夜店聯名款;
·熱愛戶外的人,會選擇能防塵防水、強調“極限”標簽的產品;
·喜歡數碼朋克文化的人,會被“虛擬人+未來感設計”所吸引。
這不是“縮小用戶群”,而是更精準地切中“圈層認同”——品牌成為一種文化標簽。
3. 有“態度”:表達價值觀,才能形成品牌靈魂
態度,是IP的靈魂。
·一些品牌傳達自由主義:“成年人自己負責,不需說教”;
·一些品牌體現環保意識:“我們抽煙,但也負責地生活”;
·一些品牌敢于表現個性和女性表達,吸引追求獨立審美的人群。
態度,決定了用戶是否愿意“站在你這邊”。
以上這3點都將決定電子煙品牌用戶的忠誠度。
電子煙品牌IP化的三種可能形態
結合泡泡瑪特經驗與行業趨勢,電子煙的“IP化”更可能出現在以下三類路徑中:
1. 品牌人格型 IP:打造獨特性格與視覺語言
如同Supreme、特斯拉不是靠功能取勝,而是用品牌本身塑造一種個性。電子煙品牌也可以:
·用極簡/賽博/街頭風等視覺體系,構建“識別感”;
·用內容表達生活方式,比如城市夜歸人、社交倦怠族、自由騎行者;
·用口味名稱建立情緒共鳴,如“焦糖孤獨”“藍莓時差”。
2. 聯名文化型 IP:進入用戶所熱愛的內容生態
通過與用戶熟悉的文化元素聯動,建立品牌存在感:
·與音樂人、涂鴉藝術家、動漫形象、潮流品牌聯名;
·推出城市限定版、節日系列、圈層聯動禮盒;
·將產品變成“參與感強”的文化話題。
3. 虛擬形象/數字人格型 IP:品牌變“媒介平臺”
進階玩法是打造虛擬形象(如虛擬DJ),讓品牌擁有可延展的內容人格:
·在社交平臺講故事、做訪談、主持活動;
·成為數字藝術、潮流、科技文化中的一部分;
·激發用戶參與“共創”,共同構建品牌內容。
總結:IP化是突圍,更是護城河
電子煙行業在監管趨嚴、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下一階段的成長性不在“成本控制”或“渠道鋪貨”,而在于品牌在合規前提下是否具備長久的文化價值與情緒連接能力。
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IP,不在于能不能設計出一個可愛形象,而在于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誰在抽這個品牌的電子煙?他們在過什么樣的生活?他們相信什么?”
誰能率先打造出這樣一個系統性、人格化、可參與、具文化信仰的品牌,誰就可能在下一輪浪潮中成為行業的文化標桿。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