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電子煙行業進入深水區。這個曾經高速增長、紅利頻出的賽道,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洗牌和重構。
越來越多中小企業感嘆:“卷完產品卷價格,現在是卷系統能力了。”
是的,行業已不再是拼單點能力的戰場,而是三座“大山”橫亙在前:
第一座大山:全球政策趨嚴,合規負擔加重
問題核心:各國監管日趨嚴格,準入門檻不斷抬高。
? 美國PMTA強監管下,大量品牌出局;
? 歐洲TPD 2.0臨近,尼古丁限量、包裝標識要求提高;
? 東南亞也在限制,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也加快立法進程。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合規成本激增:法規不了解、備案不會做、檢測難找機構、合規版包裝來不及更新……
這不是門票貴的問題:而是你壓根買不到門票。
第二座大山:行業頭部化,生態鏈高度封閉
頭部品牌正在構建以“品牌+渠道+供應鏈”為核心的閉環生態:
? 渠道只鋪自己的產品;
? 煙油、芯片、模具資源優先供應大廠;
? 頭部儼然已形成自己的生態,占據市場絕對份額。
留給中小企業的空間越來越小。即使產品再好,沒有渠道、沒有曝光、沒有體系能力,也只是“無聲的好”。
在生態面前,孤島型產品毫無競爭力。
第三座大山:海外本土化運營能力薄弱
很多出海企業依然是老路子:
? 靠代理賣貨,利潤薄、數據斷;
? 缺乏用戶運營體系,不懂內容營銷、不做品牌建設;
? 海外社媒、獨立站完全無感。
本地化不只是語言,更是一整套數字運營能力。而大多數企業缺乏本地化人才、內容表達能力,也缺乏系統打法。
結果就是出得去,卻站不穩;賣得動,卻留不下。
面對三座大山,路在哪?中小企業如何突圍?
本文觀點:中小電子煙企業想要穿越周期,必須跳出傳統“產品思維”,轉向生態思維 + 系統打法。具體可分三大方向:
01、從“產品戰”走向“生態感知型產品戰”
傳統產品戰拼外觀、口味、價格,如今已經無力對抗頭部的系統能力。
中小企業要打的是“生態縫隙戰”:
? 為場景而設計:為便利店、電商、酒吧、直播等不同渠道定制產品;
? 為傳播而生:產品設計要自帶“內容感”和“拍得出”的鏡頭感;
? 為私域而用:將產品變成“社群入口”,附帶用戶互動、積分機制、定制化玩法。
一個好的產品,不僅要能賣,更要能“進生態、造話題、帶流量”。
02、從“單點能力”走向“柔性生態協同體”
頭部打的是閉環生態,中小企業不妨聯合起來打“柔性生態”。
? 與模具廠、油廠、設計公司形成協同聯盟;
? 聯合打造“快上新、低庫存、高適配”的柔性小生態;
? 為特定客戶群體定制產品、代運營、聯名開發。
比如:你可以成為“網紅KOL定制小煙”的專業合作方。。。
生態不是非要自己造,而是要知道怎么嵌入、怎么協同。
03、從“出口導向”走向“本地化數字品牌”建設
出海不等于輸出,而是在本地運營、原生表達。
? 建立本地社交媒體矩陣(TK/INS/FB/TG)
? 招募海外KOC做內容共創、用戶互動、測評反饋;
? 構建用戶留存體系,打造內容型品牌感知。
那些在中東、東南亞火起來的本地新品牌,未必是因為產品多好,而是他們像“年輕人”一樣會說話、會玩梗、會互動。
你與用戶的距離,決定品牌能走多遠。
最后,卷生態,不如順勢而為。未來不是頭部一家通吃,而是生態系統內的多元共生。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你要做的,不是挑戰頭部,而是:
? 找準生態縫隙;
? 聯合一切可協同的資源;
? 把產品變成內容,把渠道變成社區;
? 用“輕品牌 + 重觸點 + 精運營”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微生態。
三座大山固然沉重,但也擋不住那些懂方向、會借力、善協同的企業跨越而過。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