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三年(1575年),漳州商人從呂宋(今菲律賓群島)把煙種帶回月港(今龍海縣海澄鎮)后,先在石碼和長泰種植,因煙草有“避瘴氣,毒頭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上癮,于是一時被傳為良藥而引種開來,不久海澄、龍溪、南靖、平和、漳浦、云霄等地便廣為種植。進而,隨著漳民外遷或外出經商,煙草也從閩南迅速向泉州、莆仙、閩西、閩東、閩北、福州等地傳播。至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福建所產煙葉“反多于呂宋”,被“載入其國售之”。
清初,煙草已成為閩南一帶主要作物,清代中葉,漳州形成規模較大、產區集中、產品著名的產煙區。《漳州府志》(康熙版)載:“煙草,今各省皆尚之,外省亦有種者,然惟漳煙稱最,聲價甲天下,漳又長泰最勝,人多種之”。《南靖縣志》(乾隆版)載:“煙草:種出東洋,萬歷季年始有之。一名相思草。”“其近地之高者,種吉貝、煙草、地瓜”。《龍溪縣志》(乾隆版)載:“惟種蔗及煙草,其獲利倍,故多五谷之地以與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巖、漳平、寧洋三縣從漳州府分離,漳屬10縣變為7縣,煙草仍廣為種植。
當地種煙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防瘴氣,治風寒:《南靖縣志》(乾隆版)云,南靖地僻多瘴,“平土居者多中濕,山居者多病癥。”社會上竟相吸煙以避瘴氣。二是治螟害,獲倍利: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平和人移居南靖多,帶來蘆溪煙、崎嶺煙種子,先在山城后碧湖等地種植。農民把煙葉曬干,搓成煙繩,浸尿晾干,切成寸許小節,于晚稻插秧后,每兜根部斜插一小節,煙梗浸在稻田中,多無螟害。輪種煙田,有利于土壤改良,成為農民傳統農藝,增產增收途徑。還有煙園可以套種地瓜、芋頭、白米豆當糧吃,地瓜藤、芋桿喂豬,效益倍增,人多種之,遍及全縣。
后因種植時間和季節不同,漳州形成冬烤煙和春烤煙兩大類。1950年,云霄縣張合成煙廠廠主張武淵從山東青州引進烤煙試種成功,此后,周邊各縣也推廣種植烤煙。云霄、漳浦、平和等地由于冬季氣候溫暖,農民利用冬閑種植烤煙,增加一季經濟收入,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由于冬烤煙在4~5月份采收,此時北方煙葉正在移栽,冬煙提前上市可緩解煙廠原料儲備不足的燃眉之急,七八十年代漳州成為福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煙區,1982年種植面積達到16.7萬畝,收購煙葉33.4萬擔。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在市場經濟引導下,農村經濟顯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漳州冬煙已失去優勢,烤煙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減少,云霄、平和、漳浦縣先后于1994年、1995年、2002年終止烤煙種植,僅剩南靖種植少量春烤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