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印制十九路軍抗日香煙畫片——八字橋戰役
英美煙公司印制古代百美圖香煙畫片
哈德門煙公司印制京劇人物香煙畫片——四郎探母
英美煙公司老刀牌成語與諺語香煙小畫片——渡人渡上岸
香煙畫片,簡稱“煙畫”,是舊日卷煙包附贈的一種小畫片。20世紀上半葉,隨著紙煙在世界范圍內的全面推廣,小小的煙畫曾風靡一時,與郵票、錢幣并稱為世界三大收藏品。
世界上首套煙畫的誕生:已有130余年歷史
1880年美國機械師本賽克(Bensaik)發明了卷煙機,用機器取代手工卷煙,開創了煙草工業的新時代。同年美國煙商霍爾(Hall)以共和黨候選人加費爾德競選總統成功為題材,印制了世界上第一套煙畫,名為“總統候選人和女演員”,全套共8張。
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外煙開始進入中國。1885年,美國杜克公司委托上海美商茂生洋行代理其“小美女”牌香煙,煙畫就隨著香煙與中國消費者見面了。起先,人們對這些印有“西女洋漢”的小畫片并不感興趣,為了適應中國市場,洋煙開始運用一些中國文化元素,使得人們也開始饒有興趣地欣賞、傳看、評論煙畫,并開始收藏。
煙畫的規格取決于煙盒的大小。早期都是10支煙裝煙盒,其內放置的煙畫稱為標準畫片,一般為60毫米×50毫米。煙畫的形狀以長方形居多,正方形、圓形較少。1888年美國印發過一套“新奇小巧的物品”,畫片形狀有蝴蝶、馬蹄鐵、鎖及人物塑像等,全套75張,形狀各不相同。
小小煙畫當老師:曾是孩子們的玩具
傳統古典文學故事,是出現于中國市場上的煙畫重頭戲。幾乎所有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流傳最廣的、市民們最喜愛的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封神榜》《西游記》《聊齋》《西廂記》等,都被繪制成香煙畫片,數十枚一套、100枚左右一套不等,許多背面還附有詩文或大段文字說明,講述故事梗概。這些香煙畫片有圖有文、通俗易懂、內容多樣,因此很受人們歡迎。尤其對青少年來說,令人眼花繚亂的小小香煙畫片,是引導他們進入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殿堂的啟蒙老師。
有關京劇內容的煙畫一直受到當時人們的青睞。這些戲曲畫片的發行,在攝影、影視、出版都還不夠發達的當時,無疑為京劇的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今天,京劇畫片也是我們窺視半個多世紀前京劇繁榮時期景象的一個側面。1931年,上海京劇界曾仿效凈角匯演,搞起了“丑角大獻演”。華成煙公司抓住這一噱頭,印行了煙畫《百丑圖》《續百丑圖》等香煙畫片,每套100枚,隨“美麗”香煙派贈。還在每張煙畫的背面說明中,把劇中人物的扮相、穿戴描述得十分詳細,為專業演員和戲劇研究者提供了一部“丑行小百科”。
“大人吸煙,小孩攢煙畫”。20世紀初期直到五六十年代,煙畫曾是城市生活底層孩子們既經濟又方便的玩具。兒童游戲、看圖識字、兒童教育,成了煙畫中的一大門類。一張小小的香煙畫片,維系著多少童年的歡樂夢,無形之中,它也成了孩子們了解歷史、學習知識的橋梁。
煙畫版“清明上河圖”:直接反映市井民俗生活
卷煙畫片能迅速受到人們的喜愛、關注并引發收藏熱,主要原因是煙畫適應了當時中國市民文化興起的氛圍。煙畫以最廣大的市民百姓為對象,力求在形式上和內容上,讓文化水平很低的民眾也能看得懂,因而它成為市井文化的載體。
直接反映市井民俗生活,可以說是卷煙畫片的突出特色。煙畫對中國市井生活的貼近,最好的例子是英美煙公司出品的《清代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等煙畫,描繪了清末民初民間照相、雜技、織布、當鋪、木工、建筑、算命、醫藥、縫紉、制藥、說唱等社會各行各業,生動而翔實的繪事連綴起來不亞于《清明上河圖》。
時事新聞香煙畫片:鮮明而迅速地反映時代脈搏
女性形象的變化在煙畫中也表現得異常突出。民國初期,女性大多將后髻改為前髻,至上世紀20年代初便出現了“劉海兒”。1923年,南京路上第一家西洋美發廳引進了德國新發明——電燙機和電吹風,燙發又成為達官貴人所追求的時髦發型。各種發式造型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程度。同樣,民國初期的服裝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旗袍的復出,可謂光彩奪目。民國美女圖煙畫之印樣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女性一改往日琴棋書畫待字閨中、相夫教子三從四德的傳統形象,走上街頭、燙頭發、蹬著高跟鞋,引領時代風潮。
最早反映時事新聞的煙畫大約在1912年出現,盛行于上世紀30年代。在國內外發生重要政治時事新聞時,各煙廠會競相出版捕捉社會熱點的煙畫,其中尤以重大事件為主流。這類煙畫在發行的種類和數量上雖然比其他類別要少得多,然而作為一種時代產物,卻最鮮明、最迅速、最直接地反映了時代脈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