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對煙很不敏感的人。在西藏寫作的那些年,曾幾度嘗試學抽煙都因失敗告終。原因主要是煙并沒有給我帶來意外的靈感,其次是再昂貴的煙,進入我嘴里都體會不到特別的味道,似乎感覺世上所有的煙都一個味。顯然,我算不上一個合格的煙民了。在我看來,煙只適合作為演員的我偶爾需要的一種道具,于平常生活的我構不成癮的誘惑。
有一天早晨,我正快速通過高架線車站,一包叫“利群”的硬殼香煙躺在地上,讓我忍不住踢了它一腳,就像無意中踢那些擋路礙事的小石子,誰叫它們這么不尊重車站呢?原以為這會是一個空煙盒,但它完整的體膚與平時路上踢到的那些煙盒不一樣。于是,伸手拾起,打開一看,里面居然躺著九支煙,差不多半包吧。
如何是好?前后掃視一眼,來來往往的旅客都在忙著上下車,沒有人在意這半包煙。于是它只好跟著我匆匆上車去單位了。默默工作之余,漫不經心地問同事:嗨,你可知一包“利群”價格多少?同事疑神疑鬼地看了我一眼。她睜大眼睛:你何時學會抽煙了?我說:今天車站撿到的。同事不假思索地回答:大約13塊吧。
于是,我們展開了對半包煙失主身份的猜測。13塊,在今天能做些什么呢?吃一碗普通的面夠了吧。顯然,這價位不可能是白領了。當然,更不可能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同事說,很有可能是普通的上班族,而且是每天掙不了多少錢的那一類年輕人。我說,這的確很難確定。誰說收入高的人就非得抽高檔煙呢!
后來幾天,依然有不知情的人看著我桌上的煙盒,表情怪異,似乎在問:你搞什么呀?我依然不肯多解釋,只在他們順手拿起煙開抽的時候,補一句:先聲明,這煙是車站撿來的哈。這時,他們抽煙的表情便發生了微妙變化,看上去像中了“毒”。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表弟從國外歸來,送給我一包泰國“中華”牌香煙紀念。煙盒的正面,讓我正拿起煙的手忽然抖落在地。一具裸露的男尸被白布覆蓋著,上面印著:吸煙有害健康。煙盒的背面就是這具男尸布滿傷痕的肺,看上去觸目驚心,令人浮想聯翩。我擺擺手,連忙說,拿走,你拿走吧!泰國的煙文化,直面的是死亡;而中國的煙文化,盒子上的圖案印滿的是權利與誘惑。不久前,看到《彭博商業周刊》封面,印的是垃圾場上生長起來的煙蒂,一本美國雜志,不遠萬里,關心中國人的身體健康,這是什么樣的煙文化精神?盡管中國出品的煙盒上面也寫著吸煙有害健康,可中國推行的戒煙運動為什么困難重重?中外煙文化差異甚殊,其中的況味比煙更嗆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