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匠是做旱煙的工匠,抽旱煙在舊時農村很普及,在當時是一個能賺錢的行業。煙俗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的鼻煙,鼻煙的原料其實就是用煙葉研磨成的細末,再加上點藥材香料。存放煙末的小瓶俗稱“鼻煙壺”,吸聞后,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煙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
后來,旱煙、水煙、卷煙成了國人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方式。旱煙的用具叫旱煙袋,用于裝旱煙葉的,煙桿是用木頭、竹竿做材料,挖空內心,一頭是玉石煙嘴,另一頭是金屬做的煙窩,用火鐮點煙。
吸水煙的用具被稱為“水煙壺”,它有兩個口,煙管口放煙絲,點燃后煙氣經過煙管口下面的小水箱再從水里冒出,再經由吸管口流出氣體。點火需要粗纖維的火紙,用手捻成空心紙卷的“紙煤”。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報紙或廢紙卷煙。農村抽煙者一般在菜園地或者開荒的地里種植些煙葉,長大后的煙葉便摘下來編好掛在屋檐下風干。加工煙葉時,煙葉的主莖會被摘下,而這煙莖曬干粉碎后可以碾碎與煙葉摻在一起,在困難時期還摻些紅薯葉。
莊稼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不停地忙碌,干活累了,村民們會聚在一起抽袋旱煙,侃會大山。煙匠所制出的煙絲多供給富豪紳士或商賈名流。
煙匠在城鎮有鋪面,來料或買料加工。也有走村串戶的煙匠,村里人拿來煙葉加工。
煙匠的工具有刨煙凳、煙刨、切刀、榨床、煙板、夾頭、夾板、榔頭、繩索等等,做煙的手藝流程繁雜,工藝獨特。在調拌、整形、壓實、開條、上榨、啟刨、揉捻、包裝等工序上都非常講究,一點點馬虎都會影響到煙絲的質量。
煙匠制煙的工序是:把煙葉上的灰塵等雜質去掉,抽去煙葉中的莖,用稀釋的菜油、茶籽油和水噴灑在煙葉上。然后,把煙葉一張張地放在一塊1米見方的木板上,碼整齊,無空隙,上面再放一塊同樣大小的木板,壓好。先開條子,用五六斤重的切煙刀,把木板中壓著的煙葉開成7條。把7條煙疊起來,夾在夾頭里,再放到刨煙凳上,凳面前低后高呈傾斜狀。用大繩索、夾板絞緊,再用兩根小繩索捆住,將煙葉固定,只露出一小截在煙凳外。開始刨了,人坐在煙凳上,然后拿起煙刨,這刨子很大,刨片就三四寸寬。雙手緊握煙刨柄,讓刨刀緊貼煙葉,不緊不慢地刨。隨著刨子的一來一去,煙絲從煙刨上冒出來,每人一次刨30來斤,刨成煙絲后,便用元書紙、桑皮紙包裝。
煙匠不僅需要技巧,而且還需要強健的體力,尤其是整個操作過程中,這煙葉散發出強烈的辛辣味道,除非是“老煙槍”,一般人是難以忍受的。
20世紀初,卷煙的到來開啟了新時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使得國產卷煙問世,煙匠制煙這個傳統技藝,已消失40多年,它只能帶著時間的印記,遺憾地退出歷史舞臺,但它永遠定格在人們不可忘懷的鄉愁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