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看官是否留意,在清代的老照片中,時常能看到女性抽煙的場景。比較有趣的一張照片是,末代皇帝溥儀正在給皇后婉容點煙。
清朝抽煙的女性中地位最高的,非慈禧太后莫屬。慈禧愛抽水煙袋,抽煙的時候需要專人伺候,有專門點煙和拿煙的宮女,用的水煙袋質地是純銀的,由京城中的兩個店鋪專門打造,水煙袋的水倉中會加入長白山的黑蜂蜜,這樣口感會更醇香。太后抽煙可以說是極其奢靡了。
清代的水煙袋(拆分版)
清朝女性抽煙的習慣是皇室獨有還是遍布鄉野?這樣的風氣又是怎樣傳開的呢?
煙草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對煙草的稱呼為“淡巴菰”(也有譯為淡巴姑、姆巴古、但不歸、淡肉果等),由煙草的英語單詞“Tobaco”翻譯而來。清代女詩人沈彩在《食煙草自哂》寫到:“自疑身是謫仙姝,沆瀣瓊漿果腹無。欲不食人間煙火,卻餐一炷淡巴菰。”這里的淡巴菰指的就是煙。
在清朝,吸煙不僅跨越了階層,成為由上至下的興趣愛好,而且還是超越性別的存在。煙草在女性文學中的出現頻率不低,清代金學詩在《無所用心齋瑣語》中有“妝畢向午,始出閨房,吸煙草數桶”的描寫,說的是蘇州女子化完妝后,日上三竿習慣抽煙提神。
蘇州桃花塢年畫——美人吸煙清代的醫學文獻把煙草描繪成具有強烈的溫補特性的東西,所以當時的中國人認為抽煙可以預防風寒和疫病,上層達官貴人無論男女都開始吸食,市民百姓也開始效仿,抽煙逐漸成為一種時髦。加上當時煙田種植的經濟效益很高,在關外 “以匹馬易煙一斤”,一畝煙田的產值抵得上十畝農田,基于這樣的行情,許多農民轉而種植煙草,所以當時吸煙普及程度很高。
清代陸耀在《煙譜·好尚第四》中記載“酒食可闕,而煙絕不可缺。賓主酬酢,先以此物為敬”。說的是,吃喝的東西可以缺,唯獨煙是萬萬不能缺的,主人酬賓,要先給客人把煙點上。由此可見,煙草已經取代了茶、酒,成為代表社交禮儀的首選。旗昌洋行的合伙人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在1824年前后在廣州參加新年宴會,親眼所見與會中的女性大多數都在吸水煙。
還有一些清代女作家吸煙,她們則認為煙草可以凈化心靈,也能激發創作的靈感。乾隆年間大文人袁枚的一位女弟子歸懋儀亦好煙,甚至專門賦了一首叫做《煙草》的詩:“論古忽驚窗滿霧,敲詩共訝口生蓮。線香燃得看徐噴,荷柄裝成試下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