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米修斯盜走火種
宙斯大怒,決定嚴懲
火神阿波羅勸其認錯
普羅米修斯言:為人類造福,有何錯之!
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
回溯人類發展的歷史,火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大門。與火相伴,自然需要制造符合每個時代特征的打火工具。其中,打火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詩人顧城在他的《打火集》中這樣寫道:
打火機
遇見誰,
都可以獻上
一顆發亮的心。
火柴太傻了,
只能燃燒一次。
這首詩從感性的角度描寫了打火機和火柴的區別,那就是火柴的一次性和打火機的可復用性。如果不去深究,自然會讓人覺得火機是火柴之后的產物,是火柴被淘汰之后的替代品。其實不然,歷史上火機的出現是早于火柴的。
資料顯示,早在1505年,德國一位貴族的藏書中就已經出現了打火機的圖紙,后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發明家達·芬奇的手稿中,也發現了類似打火機的圖紙。而火柴的正式登場則要到十七世紀初,伴隨著硫磺棍的發明以及更高效而安全的磷的發現,火柴才得以推廣開來。
達.芬奇手稿里的疑似打火機設計圖
在此,小編給大家簡要梳理下打火機的發展歷程。
01????燧木取火—最原始的打火機
上古時期的鉆木取火和燧石摩擦起火可以看作打火機的“原始形態”,標志著人類告別茹毛飲血的時代,它點亮黑暗以供夜間行路抑或驅趕猛獸,為社會生產乃至宗教信仰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鉆木取火示意圖
02????火絨盒和火絨手槍—初具形態打火機
火絨盒出現在1600年左右的歐洲,主要用于儲存燧石、打火鐵和其它打火材料。在亞洲,類似的工具叫打火鐵盒。
一種火絨盒
在此基礎上,火絨手槍則更近一步,十七世紀中期,人們受到軍用手槍的啟發,對火絨盒和打火鐵盒進行了重大改進,制造了這種外觀酷似手槍的打火機。
03????油、氣、電—不斷更迭的打火機
工業革命使得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火絨盒和火絨手槍因為操作復雜和外觀笨重而逐步被淘汰。隨即,活火塞打火機、汽油打火機、石蠟打火機等等逐步面市,打火機市場初步繁榮。
一種心形的汽油打火機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丁烷氣體打火機和壓電打火機也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左邊為丁烷打火機;右邊為電子打火機
小編發現,如今的打火機不獨是一個取火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007的開山之作《諾博士》里,七號情報員首次亮相,用火機點一支煙說:“我叫邦德”。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一眾西裝革履的男人競相為貝魯奇點火,右邊倏然出現一只打火機。
近年來最優秀的香港電影《無雙》里,那個多次出現打火機成為推進電影發展的線索,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而現實中,火機的形態也經歷了一個輪回,越來越多精致、復古、潮流的打火機得以出現。打火機的功能也從最初的打火,衍生到一門產業,甚至一種可供收藏品鑒藝術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