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酒,在人類歷史文明的進程之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樣要素。無數文人墨客和英雄豪杰,將冰冷的烈酒飲下,化作是心上不滅的赤焰熊熊燃燒著,成為了歷史長河之中難以泯滅的豪邁篇章。
在迷醉之中短暫地忘卻痛苦與煩惱,只剩下無窮無盡地豪邁與激蕩情緒,酒便像是人走進美好夢境的最佳方式。
“人類在混沌之中感受麻木的歡愉,唯有清醒才感知人生的痛苦。”也正因為酒能夠令人在虛假的夢境之中產生歡愉,所以無節制地飲酒往往也代表著禍事的臨近。
無數酒后誤事導致了難得的機會逝去,甚至還導致了無辜生命的消失,就連著名外交家喬冠華都曾經因為飲酒的愛好而招致禍事。那么,擁有抽煙、喝酒和飲濃茶三大愛好的喬冠華究竟是如何因飲酒而誤事的呢?
外交之路
在歷史的教科書上有一副著名的照片,講述著當新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歷史性時刻”,作為第26屆聯大中國代表團團長的喬冠華暢快地大笑著,他的笑聲仿佛還留存在那黑白的照片里,那著名的一笑可是被譽為“震懾議會大廈的玻璃”。
在中國外交史上,喬冠華絕對稱得上風云人物,他的事跡永遠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1913年,喬冠華出生于江蘇省鹽城縣的一個鄉紳家庭之中,因為家境富裕,從小喬冠華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也非常聰明勤奮,在高中畢業之后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哲學系。
那時候的他才年僅16歲,稱得上是那一屆清華大學學生中最年輕的一位,在清華大學的四年,可以說是喬冠華一生中輝煌的起點。
大學畢業之后,為了能夠學習到更廣闊的知識內容,喬冠華前后在日本和德國留學。那時候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日本與德國的軍國主義日漸滲透,國際局勢緊張而焦灼,德國和日本更是陷入了幾乎癲狂的擴軍備戰之中。
喬冠華已然嗅到了戰爭的硝煙,他開始鉆研起了軍事科學方面的內容,更是暫且放下手中學業轉頭研讀起《戰爭論》來。
在戰爭的泥潭之中,沒有一個是得利者,也沒有一個是幸存者。當日軍在膨脹的野心中開始入侵中國時,喬冠華放棄了在國外繼續研究哲學理論的想法,選擇回到了動蕩不安的中華大地上,他要用自己的力量來抗擊侵略者,拯救民族。
1939年,喬冠華在旁人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為了革命軍之中的一員,并不擅長帶兵打仗的喬冠華開始撰寫與革命有關的文章,他用自己手中的筆,來劃破這黯淡的時代。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喬冠華參加了新中國外交部成立大會,他輝煌的外交事業便就此拉開了序幕。他曾隨周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與萬隆會議,并在錢學森回國的事情上提供了重要外交上的貢獻。
他憑借著出色的外交能力,最終促成了在第26屆聯合國會議上讓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他是這一光輝時刻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揮毫潑墨
在外交事業上盡情潑灑光和熱的喬冠華有著三大廣為人知的愛好:飲酒、抽煙和飲濃茶,骨子里極具文人墨客思想的喬冠華也擁有著大多數文人都有的豪放和不羈。
每每在深夜時分,他會一邊飲酒抽煙,一邊在紙上寫下激昂的文字,那些文字便猶如是他無聲的吶喊,是他內心深處最堅實的話語。
烈酒入喉,激發起他滿腹文墨,令他在吞云吐霧之間完全丟棄了睡意和疲憊,唯獨剩下使不完的勁和心中烈烈赤焰。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震懾全世界的5.20聲明在喬冠華的筆下傾瀉而出,他僅僅花了一個晚上飲了一瓶好酒,便寫出了大氣磅礴的初稿。
不僅如此,喬冠華在參加聯合國會議之前,為了能夠書寫好第一篇振奮人心的發言稿,他用了好幾個晚上的時間,擺好煙酒,將每一個字細細推敲,將原本細碎的內容揉在了一起變得堅定而完美。
對于喬冠華而言,飲酒抽煙成為了他陷入深深思考中最不可或缺的兩樣東西。飲酒或許確實能夠激發他文思泉涌,但當他逐漸開始在外交場合上飲酒后,一場由于飲酒引發的禍事便一步一步向他走近了。
引線暗埋
常言道:“以酒會友交天下朋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酒桌文化一直隨著時代更迭而得到一代代的延續。在觥籌交錯間,酒水入肚的同時,往往生意或者情感的交流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1969年3月,來自阿爾巴尼亞的駐華大使羅博與另一位阿爾巴尼亞官員阿果利被派遣來到中國,我國外交部特意安排了一桌宴席,由外交部官員們接待羅博,其中喬冠華便是領頭之人。
為了向來華的阿爾巴尼亞官員表示最大的熱情和歡迎,喬冠華數次向羅博和阿果利敬酒。羅博身為駐華大使,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十分謹慎,所以面對這樣熱情的款待也不過是淺飲了幾杯,不敢喝多,怕耽誤了事情。
但另一位官員阿果利卻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或許是他本身也愛好飲酒,又或者是見喬冠華等人太過于熱切,他痛飲了一番,喝到最后都有些頭重腳輕,摸不著方向了。
這一次盛情款待可以說是大獲成功,無論是羅博還是阿果利都覺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喬冠華等人身上的任務看似是順利完成了。但當酒席結束,醉醺醺的阿果利獨自離去之時,一次不可挽回的事故便已點燃了引線。
禍事終臨
喬冠華等人心滿意足地與阿爾巴尼亞官員們道別,借著余留的酒意回到家中美美地睡了一覺,卻不想第二天便得知了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故消息:喝得迷迷糊糊的阿果利昨夜獨自駕車,竟撞上了一名夜歸的工人,車輪下碾碎了一個無辜的生命,也沾染上了洗不凈的鮮血。
一位外來使者在中國地域內造成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如此特殊的身份影響下,已經轉變成了一件十分尷尬的外交事故。
肇事者阿果利在第一時間被阿爾巴尼亞政府召回國,而有些心虛的喬冠華與姬鵬飛等人將事故僅有寥寥幾筆書寫在了外交部報告上,試圖令事件在最小范圍內能夠化解。
但地雷的引線總有燃至盡頭的時候,爆炸是遲早的事,任何僥幸心理都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手段。在了解了事情原委的周總理憤怒了,他立即要求姬鵬飛和喬冠華等人親自到他面前來。
深知“紙包不住火”的喬冠華和姬鵬飛等人懷揣著忐忑來到周總理面前,被周總理狠狠批評了一番。
酒精令喬冠華等人在松懈的同時,忘記了工作應該時刻嚴謹負責,他們不僅不應該在宴席上給阿爾巴尼亞官員過多敬酒,還應該在宴席之后派遣好專車司機送使者們回去,這一場事故像是一記狠狠地鞭笞,打醒了這些沉溺在酒精中有些無法自拔的外交官們。
為了不影響兩國外交,周總理向阿爾巴尼亞政府表示此次事件由中方全權負責,請求阿爾巴尼亞政府撤銷對阿果利的處分。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事件才終于得以平息。
但那位無辜的工人卻不會再回來,而這件事故對兩國造成的影響也并非完全得以消除,這一場因酒而引起的沉重事故,永遠留存在了喬冠華這位出色外交官的履歷之中,成為一絲抹不去的陰霾。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