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藁城火柴廠出品的“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4枚。
我國古代曾涌現出眾多杰出的教育家,他們以淵博的學識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影響并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藁城火柴廠出品的全套16枚的“古代思想家”套花(如圖)中,我們便可一睹這些教育先賢的風采。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他設壇開講、誨人不倦,讓社會走向有序;他注重對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試圖把仁、義、道、德等關鍵詞揉成泥、燒成磚、砌成墻,搭建精神的莊園;他主張“有教無類”,像一位勤奮的泥瓦匠,試圖用知識的泥漿抹平人世間貧富、貴賤、智愚、善惡、孝逆、雅俗的磚縫;他主張“師道尊嚴”,試圖讓混沌社會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光。“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孔子面容儒雅慈祥,頗具儒學大師風范。
孟子,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被儒家尊為“亞圣”。他一生高舉“民本主義”大旗,倡仁愛、推仁政、行仁道。當其在政治上不被重用時,就和孔子一樣聚徒講學,并且“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孟子》中許多篇章或記載其教育實踐,或直接表述其教育主張。“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孟子劍眉短髯,臉龐清癯,十分干練。
墨子,出生于春秋末戰國初,其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影響巨大,在先秦時期與儒家學派并稱“顯學”,在當時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在教育方面注重教導學生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并且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墨子衣冠整潔,臉龐微仰,極具昂揚奮進、砥礪前行之態。
荀子,戰國時期趙國人,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官辦高等學府)的祭酒(學宮之長)。荀子推崇儒學,并吸收諸子百家之長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在儒學中自成一派。在教育方面,荀子否認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順應自然規律,“善假于物”的學習方法,揭示了學習的內部規律是知識的積累,并指出只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就能取得成效。“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荀子神情端肅,使人肅然起敬。
董仲舒,西漢時期廣川人,30歲時廣收弟子,宣揚儒學經典,漢景帝時任博士,掌管經學講授。漢武帝時,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其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董仲舒面容清瘦,一副操勞之態。
朱熹,南宋時期婺源人,儒學集大成者。其不僅著述了被明清科舉制度作為標準教科書的《四書章句集注》,而且還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二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古代思想家”套花中的朱熹雙眼注視前方,溫文爾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