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的煙民中,還出現過少許極品吸煙者,他們對吸煙已達到全身心投入的地步,以致將吸煙操練成一種技藝,可以在吞吐煙氣時吐出各種花樣與圖案。這也可算是清代煙民創造的一項特技。
張潮在《虞初新志)卷十六中的記載:有某大僚,薦一人于某有司,數日未獻一技,忽一日辭去,主人餞之。此人曰:“某有薄技,愿獻于公,望公悉召幕中客共觀之,可乎?”主人始驚愕,隨邀眾賓客至。詢客何技,客曰:“吾善吃煙。”眾大笑,因詢能吃幾何?曰:“多多益善。”于是置煙一斤。客吸之盡,初無所吐。眾已奇之矣,又問仍可益乎,曰:“可。”又益以煙若干,客又吸之盡,“請眾客觀吾技!”徐徐自口中噴前所吸煙,或為山水樓閣,或為人物,成為花木禽獸,如蜃樓海市,莫可名狀。眾客咸以為古未曾有,勸主人厚贈之。由是觀之,誠未可輕量天下士也。
這種煙戲,今天聽來已是有點令人難以相信,然而著名的“紀大煙袋”紀昀卻說他兒子紀汝信曾親眼目睹了更為神乎其神、身懷絕技的師徒倆的煙戲。在紀昀的《閱徽草堂筆記》卷二十四中,是這樣描述的:
戊寅(公元1758年)五月二十八日,吳林塘年五旬時,居太平館中,余往為壽。座客有能為煙戲者,年約六十余,口操南音,談吐風雅,不知其何以戲也。俄有仆攜巨煙筒來,中可受煙四兩,蔥火吸之,且吸且咽,食頃方盡。索巨碗滴苦茗,飲訖,謂主人曰:“為君添鶴算可乎?”即張嘴吐鶴二支,飛向屋角。徐吐一圈,大如盤,雙鶴穿之而過,往來飛舞,如擲梭然。既而嘎然有聲,吐煙如一線,亭亭直上,散作水波云狀。諦視,皆寸許小鶴,頜頎左右,移時方滅,眾皆以為目所未睹也。俄其弟子繼至,奉一觴與主人曰:“吾技不如師,為君小作劇可乎?”呼吸間,有朵云飄渺筵前,徐結成小樓閣,雕欄綺窗,歷歷如畫,曰:“此海屋添籌也。”諸客復大驚,以為指上毫光現玲瓏塔,亦無以喻是矣。
上述兩種煙戲是吸旱煙。揚州還有一位吸水煙的煙技奇人。據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所載,此事發生在西湖上:匡子駕小艇游湖上,以賣水煙為生。有奇技,每自吸數口不吐,移時冉冉如線,漸引漸出,色純白,盤旋空際。復茸茸如髻,色轉綠,微如遠山。風來勢變,隱隱如神仙雞犬狀,須眉衣服,皮革羽毛,無不畢現。久之色深黑,作山雨欲來狀,忽然風生煙散。時人謂之“匡煙”,遂自榜其船曰:“煙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