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我不動,我動就有風。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風。”這則謎語的謎底就是扇子。在煙標上有許多關于扇子的圖案。
上世紀40年代,興記南洋僑胞煙廠出品了“南洋橋”煙標(圖①)。該煙標主版圖案是一位頭戴紅格頭巾的女子肖像,副版描繪了一名孩童左手拿著圓形的蒲扇,翹著二郎腿躺在吊床上休憩,畫面充滿生活氣息。
扇子在我國古已有之。人們用絲、絹等制作成圓形、六角形等形狀的有柄扇子,扇面上常繡以美麗的圖案,是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代表著團圓吉祥。上世紀40年代,華比煙公司出品的“名姝”煙標(圖②),副版描繪了一名嫻雅文靜的女子坐在沙發上輕搖團扇、若有所思,似乎思念如意郎君。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當陽卷煙廠出品的“淑女”煙標(圖③),主版描繪了一名身著古裝的美麗女子,這名女子頭挽發髻、粉黛峨眉,手拿著一把飾有流蘇的團扇回眸一笑;副版描繪了這名女子在庭院中游玩的情景。湖北利川卷煙廠出品于同期的“勿忘我”煙標,主版上描繪了一位云鬢高聳的古代仕女面露笑容,輕搖團扇。
團扇雖好但不便攜帶,于是輕巧靈活、便于攜帶的折扇出現了。折扇又名“撒扇”“紙扇”“聚頭扇”“聚骨扇”,用竹木或象牙等材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用時展開,不用時可以折疊起來。上世紀70年代,山東青島卷煙廠出品的“金扇”煙標(圖④),主版圖案是一把綴有中國結與流蘇的折扇,扇面已金色為底色,上面繪有花卉;副版上也有一個金色扇子的圖案。同時期,安徽阜陽卷煙廠出品過“香君”煙標。該煙標以綠色為底色,主版是一把扇面上繪有梅花圖案的折扇,扇柄上還綴著流蘇。上世紀80年代,山西太原卷煙廠出品的“紫風”煙標,主、副版上均有一把打開的紫色折扇圖案。同時期,貴州貴定卷煙廠出品的“扇中情”煙標,主、副版圖案均為一把打開的粉紅色折扇,扇面上是身著長裙的跳舞女子形象。
上世紀80年代,江蘇南京卷煙廠出品過“金陵十二釵”套標,其中一枚為“寶釵撲蝶”(圖⑤?)。這枚煙標主版印著周汝昌寫的詩:“蒼苔不惜鳳鞋潮,輕步芳茵彩扇勞。撲去用眸還用耳,那只蝶翅穩花稍。”副版描繪了薛寶釵左手拿著一把打開的折扇背在身后,右手托著香腮,低頭若有所思,似乎在想蝴蝶飛到哪里去了。同時期,湖北襄樊卷煙廠出品了“桃花扇”煙標。該煙標主、副版均為《桃花扇》的女主人公李香君手持一把桃花扇的形象。
羽毛扇是智慧的象征。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分別塑造了輕搖鵝毛扇的諸葛亮和吳用的形象。上世紀80年代,安徽蒙城雪茄煙廠出品過五枚套“水滸”煙標,其中一枚為“吳用”,主版再現了《水滸傳》中“智多星”吳用手搖羽扇的畫面。上世紀90年代,湖北襄樊卷煙廠出品的“諸葛亮”煙標,主版描繪了諸葛亮身著長袍、羽扇輕搖的形象,副版印有贊譽他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在許多舞蹈中,扇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道具之一。上世紀50年代,地方國營淮上煙廠出品了“扇舞”煙標(圖⑥),主版表現了兩名少數民族女子跳扇舞的畫面,這兩名女子右手撩起裙子的一邊,左手拿著一把繪有花卉圖案的大折扇。同時期,地方國營龍巖卷煙廠出品過“采茶燈”煙標。龍巖采茶燈又名采茶撲蝶,是流行于龍巖的民間歌舞,融說唱、戲曲、舞蹈為一體。“采茶燈”煙標主版描繪了在青山披綠的背景下,一名女子右手舉著扇子歡快地起舞,一只蝴蝶被扇子上的花卉圖案吸引來。上世紀80年代,四川秀山卷煙廠出品的“花燈”煙標,主版描繪了跳秧歌的女子右手高舉著一把繪有花卉圖案的折扇,畫面充滿喜慶氣息。
①上世紀40年代,興記南洋僑胞煙廠出品的“南洋橋”煙標。
②上世紀40年代,華比煙公司出品的“名姝”煙標。
③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當陽卷煙廠出品的“淑女”煙標。
④上世紀70年代,山東青島卷煙廠出品的“金扇”煙標。
⑤上世紀80年代,江蘇南京卷煙廠出品的“金陵十二釵”套標之“寶釵撲蝶”。
⑥上世紀50年代,地方國營淮上煙廠出品的“扇舞”煙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