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北京市火柴廠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現“白娘子”皮影造型的一枚。
②北京市火柴廠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現“劉媒婆”皮影造型的一枚。
③北京市火柴廠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現“關羽”皮影造型的一枚。
④甘肅西峰火柴廠出品的“隴東皮影”火花中的一枚。
皮影戲又叫“驢皮影”或“燈影戲”。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皮影戲最晚在宋代就已經成熟和盛行,當時東京汴梁瓦舍中已有專門表演皮影戲的藝人。經過宋、金、元、明等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如今,多數專家學者認為,皮影戲始于漢代,主要依據為《漢書·外戚傳》中的相關記載。從漢代起,皮影戲慢慢發展,各地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元素融入其中,因各地風俗不同,皮影也呈現出不同風格,并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的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陜西皮影。
上世紀60年代,北京市火柴廠曾出品8枚套“皮影”火花,畫面簡潔、色彩明快,分別展現了《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圖①)、《武松殺嫂》中的潘金蓮、《拾玉鐲》中相貌丑陋的劉媒婆(圖②)、《女起解》中外丑內不丑的崇公道以及《長坂坡》中相貌俊俏的趙云、《定軍山》中老邁剛強的黃忠、《水淹七軍》中的關羽(圖③)、《古城會》中的張飛共8個人物,將戲劇中生旦凈丑各行當的身份、性格、表情都展現得淋漓盡致。8枚火花讓人們感受到北京皮影的藝術特色。
隴東皮影流行于甘肅慶陽一帶,其藝術特點是擅用夸張變形手法,突出眉、眼、鼻等部分,人物多展現側臉,俊俏有神,頭部造型較豐富。
上世紀80年代,甘肅慶陽西峰火柴廠曾出品4枚套“隴東皮影”火花,主版印有一枚“隴東皮影”印章,副版分別展現了富有隴東特色的皮影人物形象。如標號為“4-2”的一枚(圖④),展現了一位頭部有很多裝飾的女子皮影形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