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一詞,在《禮記》中被解釋為:
“風”是因自然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
“俗”是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
風俗是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
吸煙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流行500多年,各國各民族將煙吸納到自己的文化體系內,形成了一些饒有趣味的奇風異俗。
印第安人崇拜煙草
吸煙習慣,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象征著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煙草的主人把煙草做為最珍貴的禮物相互饋贈。當西歐探險家們初到美洲時,印第安人為了表示友好,也將煙草和其它禮物贈給他們。印第安人狩獵時,也要用煙斗來表達善意。當他們殺死熊后,就請它恕罪,把煙斗插進熊的嘴里,并對著煙斗吹氣,表示與熊共享抽煙的樂趣,請求熊的精靈不要復仇。
西方人忌“一火點三煙”
1899年,英國和荷蘭移民后裔布爾人為爭奪南非殖民地而交戰。戰爭中,許多英國士兵因晚上抽煙暴露目標而被對方射殺,死者多為用同一根火柴點第三支煙的人。其實,當士兵用點第一支煙時,目標就暴露了,此時對方拿起槍來;用同一根火柴點第二支時,給了對方瞄準的時間;當點第三支時,對方正好扣動扳機。雖然這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后來許多西方人點煙時仍認為用同一根火柴給朋友或自己點第三支煙是不吉利的事。
朝鮮人吸煙重禮儀
朝鮮民族素以講究禮儀而著稱,不僅說話、走路、吃飯都有一定的禮儀,就連吸煙也不例外。在朝鮮人中,晚輩不能當著老人的面吸煙;若是老人遇見晚輩正在吸煙,會主動回避,免得晚輩尷尬。青年不許向老人借火吸煙,更不能接火;接火是對老人最大的不恭。
在我國,吸食煙草越來越盛,據歷史記載,到明崇禎末年已經弄到“三尺之童,無不吸煙”的地步了。文人金學詩在《無所用心齋瑣語》一文,更是繪聲繪色的描繪:“蘇州風俗婦女每耽安逸,晉紳之家尤甚。日高,春猶有酣寢未起者,簪花理發,舉動而人,妝畢向午,始出閨房,吸煙草數筒……。”蘇州是這樣,東北婦女猶甚,“18歲大閨女口里叼著旱煙袋”的風俗,也是人們經常談到的。
另外,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有一種很重要的煙文化,就是煙谷與婚俗的揉合。男女結婚給親戚朋友的貴重禮包,里面必定要有1-2盒煙。婚慶喜宴上,必定要擺上香煙。結婚現場,新郎新娘給客人點煙敬酒成為婚慶的一部分。也有的少數民族,直接把煙草作為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之物,這在漢族是少見的。
瑤族地區
瑤族地區就流行著男女青年通過對歌相戀后,即說媒訂婚。說媒時,男家遣媒人至女家送煙葉一包或者青煙一片,以示求婚,俗謂之“問煙”。女家將煙葉收下,則表示同意其求婚,反之,則表示拒絕。?
佤族地區
佤族地區,男青年相約至某家“串姑娘”時,通常是邊閑談邊吸煙,某青年若對姑娘有愛慕之情,便唱起小調,讓姑娘為其裝煙、點煙,以試探其是否亦有情意。若姑娘視其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為其裝煙、點煙。被姑娘點過煙的青年便夜來串,直至定親成婚。?
云南花腰彝族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對象是通過對歌的方式進行的,對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進行。當男孩贏不了姑娘時,可以請長輩歌手幫忙,而姑娘則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本事。無論哪方輸了,都要買禮物送給對方。男方輸了,就買銀器裝飾品送給女方;女方輸了,就買香煙送給男方,當地把這叫“對煙親”。
以上的這些煙俗,是隨著煙草文化的傳播而賦予社會和集體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然,它們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一些煙俗會悄然消失,另有一些與煙有關的行為,會在經歷幾十上百年后逐漸固化為風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