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火塘傳煙提親
在哈尼族人風俗里,吸煙是很有情趣的。云南金平的哈尼族,煙草是托媒說親離必不可少的“信物”。小伙子看中某家姑娘后,爹媽開始為兒子物色媒人,然后買一只新飯籮,放進一包毛煙、一對新梳,請媒人前往女方家。媒人到后,把飯籮放在火塘的烤板上,然后各取一只煙筒抽煙,再依次遞給火塘邊的其他人。煙筒傳兩圈后,媒人就離開。第二天雞叫頭遍,姑娘悄悄走進男方家,把媒人送去的飯籮放回男家的烤板上,晚上,媒人再一次把飯籮拿到女方家。如女方同意,就不再送回飯籮,算是訂婚了。如果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將飯籮送回,則表示姑娘沒有看中小伙子。
布朗族:“串姑娘”煙敬心上人
“好花才有很多的蜜蜂來采蜜,好姑娘才有很多的小伙子來串門。”這是布朗族人的一句俗話。成年男子到姑娘家串門,是青年男女進行感情交流的最好機會,這就是布朗族“串姑娘”習俗。當小伙子來到姑娘家入座后,姑娘即以煙、茶相待。“串姑娘”時,姑娘的第一碗茶是敬給心上人的,第一鍋煙也是敬給心上人的。但是,如果敬上來的第一碗茶和第一鍋煙并不是接連而至,姑娘也沒有含情脈脈的眼神,小伙子便明白自己不會成為姑娘的心上人。
土家族:煙詩煙歌謠極豐富
容美土司是個強悍的民族,民間愛種土煙,視為吸煙一種人生享受和交往的載體,跟煙有關的詩和歌謠也是最多的,土司詩人田九齡的《紫芝亭詩集》中寫下多首關于煙的詩詞:
“云樹依微起各天,秋鴻春雁總茫然,長州苑里開花塢,閶闔門前種柳煙”。“后金為闕玉為楹,瑤草琪花雜眼明,好是淮南成道后,共攜雞犬踏空行”。“秋聽黃鸝喚友頻,一聲才盡一聲新,相思空折相思樹,悵望無煙寄美人”。
民間跟煙有關的歌謠有:
“住在高山尖,抽的蘭花煙,吃的洋芋果,烤的轉轉火”;
“家住深山坡,煮的苞谷托,喝的河渣湯,抽的蘭花煙”;
“寸余紙卷裹香煙,二指夾煙吸味鮮,倘使燃燒將近口,舌焦唇敝火連牽”;
“捏得緊,裝得松,點明火,吹要兇(吸食水煙)”;
“馬棒煙袋細細通,兩人相戀莫漏風;燕子銜泥口要緊,蠶兒挽絲在肚中”;
“鄉里佬兒下山來,手里撐著長煙袋,稀奇古怪逗人愛”。
花腰彝族:對煙親,對歌輸了買煙
花腰彝族,青年找對象需要對歌,且對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進行。當男青年對不贏姑娘時,可以把長輩歌手請來幫忙,而姑娘則從頭到尾依靠自己的本領。無論哪方對歌對輸了,都要按習慣買禮物送給對方。如果男方輸了,就買銀器裝飾品送給女方;如女方對輸了,就要買香煙送給男方,他們管這叫做“對煙親”。
滿族:提親訂婚結婚以煙為禮
在遼寧滿族的婚俗中,煙占有重要地位。《中華全國風俗志·奉天》篇“相看”有記載:“十五嬌娃未上頭,初聞相看意含羞。裝煙低首歸房去,早飯誰知留不留?”在滿族舊俗中,子女到了成年才由父母為他們商議婚事。男女兩家同意后,男方派出一人去相看女方,女方就會叫待聘的女子為來客裝一袋煙。如果來客留在女方家用飯,則表示與女方訂下婚約。
訂婚時,女子要著盛裝去見男方的尊長,見面時要用旱煙袋裝煙依次相敬,謂之“裝煙”;男方的尊長要給賞錢,謂之“裝煙錢”。禮畢,歡宴而歸,次日再行聘禮。
結婚時,新娘拜過天地之后便更換衣服出來見客,并為每一位客人裝一次煙。按禮數客人要給錢以示祝賀,稱作“拜錢”。故有詩云:“發挽金釵頭貼鈿,親勞玉手為裝煙。晚來簿子分明記,多少何人出拜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