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煙葉表尊敬
傈僳族凡遇婚嫁喜事時,娶親一方的禮物中,煙葉是必不可少的,以示對對方長輩的尊重。傈僳族對煙草還有一個宗教的用途。因為傈僳族的先祖都抽煙,所以祭祀的時候獻給祖先和長輩的祭物中,煙是必不可少的,過年祭祖或是長輩去世后在神臺和墳前獻煙是對先祖和長輩的尊重。具體的方法是,將蘭花煙和大煙葉捏碎后放進神臺上的香爐里使其燃燒,以示對先祖和長輩敬煙。
納西族:以煙驅蟲
納西族的先民同樣有悠久的涉煙歷史。納西族屬羌族的后裔,在長期的遷徙游牧生活中,納西族與煙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生產和生活中,抽煙不但是為了防毒蛇猛獸及蚊蟲的傷害和叮咬,同時也是為了解除身心疲勞和提神。
彝族:“千桿煙鍋”
彝家以好客遠近聞名,村鄰間也世世代代團結和睦,親如一家。彝族的“千桿煙鍋”,顧名思義,就是一個煙鍋上安有很多棵用來吸煙的煙桿。在賀喜或哀悼場合,主人就將他們取出來,喜好吸煙的客人便圍住煙鍋,邊吸邊聊,邊聊邊吸,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壯族:三道煙
廣西城鄉的部分壯族同胞在舉辦新婚喜事時,以煙為禮已逐漸形成一種習俗。辦一次婚事一般要有三道煙:一是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發請柬時,在請柬袋內裝有餅、糖、瓜子和兩包香煙表示禮儀;二是當客人赴宴到筵席門前時,新郎、新娘先后與客人握手,接著向客人敬上一支煙,以示熱烈歡迎貴賓入席;三是在飲酒席間,由婚禮司儀和一名助手帶著新郎、新娘到各筵席行茶敬酒,向每位客人敬上兩支煙,表示感謝他們的到來。
侗族:討煙歌
三江的侗族姑娘出嫁之前,要設筵席請一位平時玩得最好、感情最深但沒有婚配的男性朋友來唱伴嫁歌,也叫開堂歌。筵席一般設在叔伯家,本家要接待親友。男方來之前,女方將大門關上,男方在門外唱開門歌,要唱十二對,女方才開門;開門后,男方要唱進屋歌;到堂屋入坐后,男方唱討煙歌,女方取煙招待;男方接煙后再唱謝煙歌,并邊唱歌邊吸煙。吸完煙,再唱討茶歌、開碗歌、酒歌、勸歌、送歌等。直到天亮男方走后,女方才回自家出嫁。
瑤族:“煙筒候新郎”
瑤族青年在舉行婚禮時,男方必須由一個媒人和兩個伴郎陪同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新娘要在新郎來的路上用凳子架起煙筒和煙火。當男方見到這些以后,要立即停下來,等待女方派一個媒人和兩個伴娘前來迎接,并做好在此對歌的準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