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經沈陽市政府撥款整修,建于崇德六年(1641年)的永安橋被修繕一新,并被劃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之列。沈陽卷煙廠在1979年根據這一事件,將1973年開始生產的機制雪茄煙更名為“橋牌”雪茄煙,煙標主圖以永安橋為背景進行繪制,便加入建于1974年的沈陽市地標建筑遼寧體育館的元素。之后進行多次修改,只保留了橋的元素。
永安橋,俗稱“大石橋”,坐落在沈陽西郊馬三家子永安村東頭,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今天遼寧省境內比較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橋。《盛京通志》曾有過記載,大意是從盛京到廣寧,地勢低洼,每當夏秋陰雨連綿,便泥濘難行,車馬往往因之困滯。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便下令從遼陽到沈陽筑路120里。崇德六年(1641年),皇帝又敕建永安橋。在橋東路南,有一塊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陰刻的石碑,也有“寬溫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橋”、“大清崇德六年次辛已秋季吉旦”等記載。此橋建成后,它和沈陽經山海關到北京的大御路一樣,成了通往京都的必經之地。清朝歷代皇帝東巡,莫不取道此橋,并多賦詩抒懷,頌揚其祖先功德。
永安橋是用堅固石料筑成,綴滿精致石雕。全橋長37米,兩橋頭寬12米,橋中寬8.9米。橋有三孔,中孔拱徑為3.73米,左右兩側有“二龍戲珠”浮雕;東西兩頭橋孔拱徑都是3.43米,其兩側浮雕北為“二龍探首”、南為“二龍翹尾”,給人以二龍馱橋的氣勢。石橋的東西兩頭,還各有雌雄雙獅蹲伏在抱鼓石上,東頭雙獅為北雄南雌,西頭雙獅則反之。雄獅相貌威嚴,傲然端坐,足踏繡球;雌獅給人以溫馴感,用前爪撫弄著一只仰面承歡的幼獅,還有只小獅嬌懶地踡伏在它腹下,它身后還有對頑皮的小獅子打逗嬉戲著。這些獅子雕工精細,線條優美,各具姿態,栩栩如生。
在石橋兩側,還分立著19根欄柱,柱端皆有獅雕;兩柱間鑲嵌著柿蒂形花紋浮雕和有3個孔洞的欄板,共36塊、有108個孔洞。整個石橋設計考究,造型壯觀,雕技精湛,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卓越的建橋技術和高超的雕刻工藝,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清入關后,一度推行民族隔離政策,使顯赫一時的大御路人馬漸稀,加上風雨剝蝕,疏于修葺等,使石橋拱腳沉裂,路面毀敗嚴重。于是在1979年,沈陽市政府對此橋進行了修繕,永安橋也從此成為省級重點文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