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對于中國航天事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9月7日,我國第一顆自主研制的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這也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從此,我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衛星體系。而根據這一重要事件,沈陽卷煙廠研制開發了“飛達”牌香煙。煙標主圖上,一顆衛星圍繞著地球飛行,并劃過一道七色彩虹,象征著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豐碩成果。
為了這一刻,氣象和航天工作者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氣象部門早早開始地面應用系統的研發,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就已具備接收國外衛星云圖的能力。但只能接收圖像,并未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或推算出各種氣象要素,沒有充分開發其利用價值。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乘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氣象部門引進了氣象衛星資料處理軟件,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運算速度不及如今個人電腦百分之一的“大型機”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團隊下苦功夫,熟練掌握了衛星資料定量處理技能。
1985年,得益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發展中國家的NOAA衛星資料應用援助項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業務人員自主開發了一套完整的衛星資料處理系統,為風云一號地面系統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風云一號發射前半年,包含14個軟件包、40萬條程序的風云一號地面資料接收處理系統正式開發完成,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軟件日益進步的同時,硬件也在全速構建,自1974年起,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始組織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經過2年選址、8年建設,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地氣象衛星地面站拔地而起。1987年12月26日,風云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通過國家驗收。
1988年6月25日,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風云一號A星通過評審出廠,運往發射基地。9月7日,衛星順利發射,從第一條軌道開始,地面系統就成功接收處理了衛星下發的資料。6時9分,第一幅可見光云圖回傳。照片上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分明。3小時后,這張圖在世界面前亮相。
在風云一號A星研發過程中,我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面應用系統,為后續改良和創新打牢基礎;形成了一支有實力的研發隊伍,成為日后研發壯大風云衛星家族的中堅力量。這也是后來風云衛星在軌服務時間普遍超過衛星壽命期,甚至運行長達10年的基礎所在。
隨著我國氣象監測和探測能力的繼續發展,風云衛星正以越來越強大的能力,走向更寬廣的舞臺。而在1988年,中國也開始從事長征3號火箭的研制。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為沈陽卷煙廠開發產品提供了靈感,這就是“飛達”牌香煙研制的起因。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