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陸耀所寫的《煙譜》中,提及了古代含水吸煙的情形:“又先含水在口,故煙性雖烈而不受其毒……又或以錫盂盛水,另有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鶴頭,使煙氣從水中過。”
從古至今,水煙之所以風行世界,除卻獨有的吸味和優雅的外形,更因為其所代表的別樣社交文化與韻味。
水煙的獨特之處
水煙袋,又稱水煙壺、水煙管,是傳統的吸煙工具。水煙袋主要由煙管、吸管、盛水斗、煙倉、通針、手托等六個部分構成。煙管一頭為半圓形煙碗,其下連一細管,伸入水斗的水中,這一部分往往放在最前面。吸管一般長30厘米左右,位于煙管之后,上端向后彎曲,形如鶴頭。煙管、吸管、水斗一般為一整體。煙倉獨立,多為桶形,上有蓋,以防煙絲風干。手托主要起連接作用,水斗與煙倉都安插其中,一般鑄成一個整體。
吸水煙所用的煙絲,與旱煙不同。它是將晾曬過的煙葉用開水濕潤之后,抽去筋脈,再噴上開水(使含水量在30%左右),加入麻油(或其他食用植物油)、食鹽、香料等配料。待煙葉將配料吸附之后,再放入特制的木箱中,壓緊成磚頭大小的煙捆,然后用專門的煙刨刨成細煙絲,晾干之后便成為水煙煙料。
水煙的吸食講求技巧,水的添加就大有講究。加水太多,容易吸入口中,影響風味;而加水太少,沒不到煙管,煙從水面上直接進入吸管,達不到過濾的作用。
水煙行家們總是輕含一小口茶水,輕吐入盛水斗,再嘗試著吸氣,待盛水斗發出“咕嚕嚕”的水聲,再裝入煙絲,此時,由于空氣的減少,水聲便會變得更加悠長悅耳,說明水斗水添加成功。
中式水煙的前世今生
新疆吉木薩爾縣、呼圖壁縣是我國最早的水煙產地。清乾隆年間,吉木薩爾縣廣泛種植黃花煙草,加工生產水煙,供官宦子弟吸用。1911年前后,后堡子煙農開設煙房,從蘭州請來制水煙的煙匠加工水煙。
傳統的中式水煙,吸水煙袋時有頗多講究,也造就了許多絕活。比如吹紙媒。早年間沒有火柴與打火機,取火依靠火石或者火鐮,想要取火非常困難。而水煙袋的煙碗小,吸食快,吸完一窩需重新裝煙與打火。因而,為了點火的方便,紙媒應運而生。紙媒,就是搓成細長條的粗纖維火紙。準備吸水煙袋時,便點燃紙媒,讓它像焚香般地緩慢燃燒,待到需要點火或重新點火的時刻,將紙媒送到嘴邊,短促地一吹,燃著的木炭般細微的紅光立即變成一團明火,便可用于點燃煙絲。然而這一吹并不容易,如果紙媒搓得太松,待不到點火,就已燃盡;而紙媒搓得太緊,火種就容易熄滅,也不容易吹著。
還有一項絕活,則是清理灰炭。一窩煙絲抽完,只剩下一團暗紅的灰炭,如何將灰炭從煙碗中吹出來,就是考驗技巧的時候了。剛接觸水煙的人總是將整個煙管抽出來,把浸泡在煙倉水的一端放至嘴邊,用力向外吹,灰炭雖然吹了出來,唇上卻留下一圈煙倉水的印跡。而經驗豐富的水煙行家只需將煙管稍稍提起,使煙管的底端離開煙倉水面,再從吸管中輕輕一吹,帶著淡淡煙霧的氣流經過煙倉水面由下往上從煙管吹出,將灰炭帶出煙碗。
水煙為何受到歡迎
水煙袋之所以在一些地區風行,可能是因為吸食方式較為科學。在吸水煙的時候,煙從水中過,既可以濾掉煙氣中的一些雜質,又可降低火氣,使煙味更加醇和。
除去吸食方式上面的優越性,在收藏大行其道的今天,造型奇特有趣的水煙袋,深受收藏者喜愛。水煙袋的材質常見的多以黃銅和白銅為主,也有錫制和銀制的。富豪之家所用水煙袋更為講究,在煙嘴部分有使用翡翠、瑪瑙的,連接部分則用金、銀鑲嵌。在一些樹木豐盛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就地取材,以竹木制造的水煙管。煙袋造型多樣,一般呈圓柱形,也有方形、菱形的,甚至還有制成三寸金蓮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