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閱自己的煙標收藏時,一張煙標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呼和浩特卷煙廠出品的“鋼花”煙標。無疑,呼和浩特曾經有過內蒙古最大的鋼鐵廠,一度是呼和浩特的驕傲。過去,也甚至專門出品過“呼鋼”香煙。
呼和浩特鋼鐵廠,最多時擁有超過七千名員工,位于城市西郊。這里曾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擁有呼鋼醫院、呼鋼技工學校、呼鋼中學(現更名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學)、呼鋼第一、第二小學(現改為鋼鐵路第一、第二小學),以及呼鋼火車站(鐵路專用線)、自備發電廠。此外,還有呼鋼報社,負責出版每周二刊的《呼鋼報》,以及“呼鋼廣播站”。因此,連接市區與呼鋼的道路被命名為鋼鐵路。
呼鋼的輝煌歷史在《呼和浩特大事記》(2010年版)中有詳細記載:1958年建廠,同年9月29日產出第一爐鐵水。1959年12月23日,軋鋼車間正式投產,第一座6噸煉鋼轉爐成功流出第一爐鋼水,年產鋼材20萬噸。1980年1月8日,605軋機聯動試行成功,這臺軋機在當時國內屬于先進水平,生產車間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之一。
呼鋼技工學校曾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于高考錄取率低,許多人選擇進入技工學校。當時,工人階級享有崇高地位,人們普遍認為學習一門技術,成為一名工人,尤其是大企業工人,是一份體面且穩定的職業。然而,好景不長,短短十多年后,這些工人便面臨著下崗和失業的困境。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企業改革的推進,呼鋼這座工業巨頭也難逃衰落的命運。2002年,這片土地轉型為回民區金海開發區,吸引了一批企業入駐。到了2013年,這里又變身為內蒙古電商基地。
如今,雖然605軋機車間已經不再運轉,但它依然矗立在那里,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鐵路專用線的鐵軌雖然不再有列車穿梭,卻仿佛在靜默中講述著過往的繁榮。老廠房和那些銹跡斑斑的設備,成為了見證時代變遷的沉默守護者。而那個老火車頭,仿佛還在向人們展示著曾經的輝煌與力量。它鼓勵我們不斷前進,勇敢面對挑戰,把握時代的脈搏。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斷破舊立新、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時代的需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