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陜西漢中卷煙一廠(即城固煙廠)曾生產“兵馬俑”牌香煙,烤煙型,焦油量15mg,煙氣煙堿量1.1mg,20支裝。該煙標上的“兵馬俑”三字,屬行書字體,行云流水,瀟灑飄逸,自然大方,生動傳神,美不勝收,氣韻流暢。該煙標上的“兵馬俑”圖案,氣勢磅礴,莊嚴雄偉,尤其是跪射俑更是別開生面,精彩絕倫,從一個側面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璀璨輝煌和永恒魅力,震古爍今,驚天動地,令人嘆為觀止,難以忘懷。
兵馬俑,即為秦始皇陵兵馬俑,也被稱為秦兵馬俑或秦俑。兵馬俑坑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帝陵東側1.5千米處的西楊村南,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為古代墓葬的一種類型。兵馬俑是殉葬制度下的產物。?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就是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公元前384年,秦國正式廢除了人殉制度,喪葬風俗發生了變化,即以俑殉葬。以俑殉葬就是用陶俑、木俑來代替人。秦始皇時期,建立大一統社會。秦代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后,就開始在驪山北麓為自已修陵造墓,前后營建37年之久。
1974年3月,陜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的村民們在位于秦始皇陵東側1.5千米處的位置打井。3月29日,村民們正在井下挖土打井,意外發現了通往兵馬俑的通道。這是兵馬俑首次在世界范圍內被發現。1976年,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部挖掘到二號坑。同年5月,研究者又發掘到三號坑。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一號坑建成開放;1989年,三號坑開放;1994年,二號坑在發掘中開放。
兵馬俑的原型為秦始皇的宿衛部隊——虎賁,在下葬時按照車兵、騎兵、步兵進行分別列隊,將官在前,兵卒在后。兵馬俑坑共出土了約8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各類陶俑形態各異,俑高一般為175—180厘米,陶馬高約172厘米,長度為200厘米。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發式不同,手勢與面部表情各有差異,8000名將士有8000張面孔。兵士們持掌的各種兵器,如戈、矛、戟、鉞、殳、鈹、弓、弩等。8000名將士,不但將軍與士兵不同,弓弩手、車兵、騎兵、步兵各不相同。每個武俑的穿戴、服飾、發式、臉型、胖瘦、高矮、氣質、表情也各不相同。
跪射俑是持弓的坐姿步兵俑,主要分布在二號坑的東端,共160件。跪射俑一般高1.2米左右,頭挽發鬢,戰袍外披鎧甲。在造型上,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上體伸直,頭和軀干作中心成直線,下肢扭轉,雙目凝視左前方,雙手在胸前右側一上一下緊握弓弩,是古代步兵戰術訓練動作的生動寫照。
秦兵馬俑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文化方面,它是中國帝陵最龐大的陪葬坑,以其場面大、數量多、兵俑塑造精美傳神而著稱,是反映秦軍事政治狀況的重要場面。秦兵馬俑突出戰國至秦政治軍事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所體現藝術水平比古羅馬、古希臘的藝術品,更具典型的軍事戰略思想傳統的東方特征,堪稱世界藝術精品。在科技方面,突出表現在冶金工藝、機械加工技術、兵器制造、古標準化、古陶燒制、古代顏料、古代編織技術等方面。在宗教方面,它是中國殉葬史上首次大規模采用陶土塑品代替真人陪葬,具有鮮明的進步意義。
1961年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
2001年9月,原漢中卷煙一廠創出新品牌“兵馬俑”,同年11月正式上市,市場迅速掀起“兵馬俑”旋風。后來形成藍兵馬俑、紅兵馬俑、黑兵馬俑等系列產品,在漢中乃至陜西消費者心目中影響不小。當時在城固煙廠朱鹮大酒店所在的職工家屬樓樓頂上樹立著一幅巨大的“兵馬俑”廣告牌,上面寫著這樣的廣告語:“世界奇跡·國寶再現”,給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2月9日,兵馬俑卷煙在漢中卷煙二廠(今陜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漢中卷煙廠)生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