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傳入江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據《景岳全書》記載,這種"自古未聞"的作物,通過兩條路徑進入江蘇:一是經浙江、上海傳入蘇州,二是由山東、安徽傳入邳縣、沛縣等地。在洞庭西山(今蘇州西山),明代文人已留下"明季始種,出西山一帶者佳"的記載,這里的曬煙因質地優良,成為江南士紳追捧的奢侈品。
清初蘇州府志記載,當地煙農獨創"露水收制法":黎明前采摘帶露煙葉,經九蒸九曬制成金黃油亮的煙絲。這種工藝造就了"蘇絲"的美譽,鼎盛時期蘇州閶門外煙鋪林立,煙袋匠用玳瑁、象牙雕刻煙具,形成獨特的"姑蘇煙文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泰興老寶城煙號的創立標志著江蘇煙草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這座位于長江北岸的手工作坊,采用"前店后坊"布局,擁有四條作業線和200余名工匠,其生產規模在當時的中國煙絲行業中堪稱翹楚。煙號獨創的"木榨發酵法"工藝,將煙葉置于檀木箱中,通過重達800斤的硬木壓榨機進行三次發酵,每次持續七日,最終形成金黃油潤的煙絲。據《泰興工商志》記載,其產品通過沙船幫沿長江行銷,最遠抵達漢口碼頭,年運銷量達1.5萬擔。
1905年南洋勸業會上,南京劉記煙莊的桂花香型煙絲以獨特配方斬獲銀獎。該產品在傳統煙絲基礎上,創新性添加麝香、冰片等中藥材,采用"三蒸三窨"工藝:先用鮮桂花窨制煙絲三日,再與藥材共同蒸餾提香,最后用錫罐密封陳化半年。這種跨界融合的制煙理念,為后來江蘇煙草的調香技術奠定基礎。
1956年公私合營運動中,泰州煙絲廠率先開啟機械化轉型。該廠引進捷克產K12型切絲機,將傳統手工刨絲的日均產量從200公斤提升至1.2噸,實現三大技術突破:
溫控發酵:鋼制發酵罐替代木箱,精準控制溫度在28±2℃
連續生產:傳送帶系統使各工序銜接時間縮短80%
質量標準化:首臺德國Leitz顯微鏡用于煙絲纖維檢測
1964年徐州卷煙廠的設備引進更具里程碑意義。英國Legg切絲機的引入,使煙絲加工效率產生質的飛躍:
{原手工切絲} 25text{公斤/人/日}?
{機械切絲}100text{公斤/人/日}?
{效率提升} 300%?
該設備配備的旋轉式刀盤每分鐘完成1200次切割,切絲寬度精確到0.8mm,為后來"紅杉樹"品牌(1983年創牌)的規?;a奠定技術基礎。1965年該廠卷煙產量突破10萬箱,較機械化前增長15倍。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創新:老寶城"木榨發酵法"中的壓力控制原理,在1960年代演變為氣壓式發酵技術;劉記煙莊的中藥調香技藝,則為1980年代香煙品牌的天然植物添加劑研發提供靈感。這種"古法新用"的技術傳承模式,成為江蘇煙草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江蘇煙草,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不斷書寫著輝煌篇章。
未來,江蘇煙草將繼續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它將不斷探索新技術、新工藝,以更高的品質、更豐富的口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它也將堅守傳統工藝的精髓,讓這份歷經百年沉淀的文化底蘊繼續流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