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時刻,需要為自己點燃一束微光。
或許是深夜獨坐陽臺時,指尖明滅的雪茄或者香煙;或許是伏案沉思之際,書桌前升起的一縷香薰;又或許,只是壁爐里那簇安靜跳動的爐火,映照著窗外的風雪。
當那縷煙霧緩緩升起,盤旋,而后無聲地消散,整個世界仿佛也隨之安靜下來。在這片刻主動創(chuàng)造的“結(jié)界”里,我們得以從日常的喧囂與慣性中抽身,像一位沉默的觀者,凝視那些平日里被奔波所忽略的,關(guān)于存在的真實。
這升騰的煙火,如同一面古老的鏡子,不語,卻映照出我們存在的三重倒影。它關(guān)乎我們?nèi)绾闻c自己相處,如何與自然相擁,又如何與他人相伴。這便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態(tài)”——一個由內(nèi)及外,需要我們用一生去覺知和維護的系統(tǒng)。
第一重倒影:觀照內(nèi)心,在博弈中學會和解
煙霧聚攏的瞬間,是我們內(nèi)在思緒的翻涌與糾結(jié)。它變幻不定,時而濃厚,時而稀薄,像極了我們內(nèi)心那永不停歇的對話。
精神分析的先驅(qū)弗洛伊德曾將人的意識分為三層:原始的“本我”,崇高的“超我”,以及在兩者之間周旋、妥協(xié)的“自我”。那不受約束、恣意翻滾的煙,是“本我”對欲望最坦誠的表達;那努力向上、試圖觸及更高處的姿態(tài),是“超我”對理想與道德的向往;而那最終在空氣中維持著某種形態(tài)、聚散無常的整體,便是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的存在狀態(tài)——在拉扯中尋求平衡的“自我”。
我們看著它,便是在看著自己內(nèi)在的博弈與最終的和解。能安靜地看著這一切在內(nèi)心發(fā)生,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修行。
一個剛剛結(jié)束了一場激烈會議的項目負責人。他沒有立刻發(fā)動引擎沖入晚高峰的車流,而是在停在地庫的車里小坐片刻,點燃一支香煙,定定神。車窗外是冰冷的混凝土立柱與昏黃的照明,車窗內(nèi),是他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他不想把會議室里殘留的硝煙和緊繃的神經(jīng)帶給等待他歸家的妻兒,也不愿讓那份勝利的亢奮或失落的沮喪在心里肆意發(fā)酵,直至深夜。
香煙燃盡的幾分鐘里,沒有音樂,沒有手機,只有自己平穩(wěn)下來的呼吸聲。這幾分鐘,就是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煙火”,一個讓“戰(zhàn)斗的自我”與“疲憊的本我”握手言和的神圣儀式。他在這里,完成了一次從社會角色到家庭角色的無聲交接,一次從外部喧囂到內(nèi)在秩序的溫柔切換。
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時刻。它提醒我們,向外奔走得再遠,也要記得留一條向內(nèi)的路徑。在這條路上,我們不加評判地看見自己的欲望,也看見自己的理想;我們承認自己的脆弱,也擁抱自己的力量。這種看見,本身就是一種慈悲。當一個人能與自己溫柔地共處,他便擁有了抵御外界風雨最堅實的核心。
第二重倒影:感知聯(lián)結(jié),在疏離中尋回本源
煙霧最終的歸宿,是消散于風中,回歸于廣闊無垠的自然。這無聲的消逝,是一個深刻的隱喻,提醒著我們那個最樸素的真理:人,終究是自然之子。
我們的身體里,奔流著與江河同源的水,呼吸著與草木同源的空氣。我們的內(nèi)在節(jié)律,亦步亦趨地應(yīng)和著四季的流轉(zhuǎn)與日夜的更迭。然而,在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我們筑起高墻,點亮不夜的燈火,漸漸與這份本源的聯(lián)結(jié)變得疏離。我們稱之為“進步”,卻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疲憊。
當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感到靈感枯竭、能量耗盡時,不妨想一想這縷煙的歸宿。去吹吹風,去看看樹,去赤腳踩在土地上,去感受自己作為自然一部分的那份踏實與安寧。這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深刻的療愈。
一位位久居都市的插畫師,她的靈感似乎被高樓的陰影所吞噬,畫出的線條都帶著一絲難以名狀的焦慮。連續(xù)幾周,她對著空白的畫紙,感受到的只有壓力。一個周末的清晨,她沒有像往常一樣在鬧鐘的催促下掙扎著起床,而是鬼使神差地,關(guān)掉了所有提醒,走到窗邊,決定完整地看一場日出。
當?shù)谝豢|金色的光芒刺破黎明前的灰藍,穿透云層,溫柔地灑在她的畫板上時,她忽然感到一種久違的暖意,從皮膚滲入,流遍全身。她意識到,自己缺少的不是畫畫的技巧,而是這份來自太陽的、最原始、最慷慨的生命能量。那一刻的日出,就是她與自然重新校準頻率的“煙火”,是宇宙為她舉行的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
與自然的連接,并非總要遠赴山海。它可以是辦公桌上的一盆綠植,是午后陽光下貓咪的鼾聲,是雨后空氣中泥土的芬芳,是夜空中那輪沉默的明月。當我們重新打開感官,去感知這一切,我們便是在為自己干涸的“人生態(tài)”系統(tǒng),重新接引活水。
第三重倒影:看清邊界,在交織中保持清醒
煙霧有形亦無形。它能輕易地彌漫于一個空間,讓其中的每個人都沾染上它的氣息;卻又會被一道薄薄的門窗阻隔,無法逾越分毫。
這恰如我們與他人的關(guān)系——復(fù)雜、微妙,且至關(guān)重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我們無法離群索居。我們與他人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構(gòu)成了一個復(fù)雜而動態(tài)的社會生態(tài)。他人的善意可以滋養(yǎng)我們,他人的評判也可能消耗我們。
在這片刻的沉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審視這張無形的網(wǎng)。哪些關(guān)系如同和煦的春風,讓我們舒展?哪些關(guān)系又像是無盡的藤蔓,讓我們窒息?如何能像這煙霧一般,既能溫暖地融入一個場域,又能保有自己的輪廓與去向,不被裹挾,不失方向?
這讓人想起一位朋友的“飯局哲學”。他是一個熱愛相聚的人,享受與朋友們圍坐一堂的溫暖。但他從不讓自己淹沒在無意義的喧鬧之中。當一場聚會的話題從真誠的分享,滑向言不及義的八卦與抱怨,當觥籌交錯只是為了消耗時間而非增進情誼時,他會選擇一個恰當?shù)臅r機,微笑著、但堅定地提前告辭。
他說:“我珍惜與朋友共度的每一刻,但更要保護我們相聚的質(zhì)量。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需要流動,也需要邊界。他的離開,不是孤僻,而是一種清醒的自我保護。他像那懂得順風而行的煙霧,既能與大家溫暖地共處一室,也知道何時該打開窗,讓自己回歸到清新的空氣里。這便是他處理與他人關(guān)系的“煙火”智慧——一種在親密與獨立之間,找到最佳位置的藝術(shù)。
手里的香煙,微光燃盡,煙霧散去。那份在沉靜中獲得的通透與力量,卻會悄然沉淀在我們的心底。
原來,真正滋養(yǎng)我們?nèi)松?#xff0c;并非那短暫的點燃,而是我們通過這個儀式,學會了如何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片內(nèi)在的“人間煙火”。
在這片屬于自己的煙火里,我們與內(nèi)在的欲望和理想溫柔對話,達成和解;我們與廣闊的自然重新聯(lián)結(jié),汲取能量;我們與身邊的他人保持著清醒而溫暖的距離,彼此滋養(yǎng)。
這,或許就是一個人最好的存在狀態(tài)。在自己的煙火里,安靜地、有力地,與這個世界溫柔地相處。
原創(chuàng)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chuàng),所有觀點、分析及結(jié)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無關(guān)。文中內(nèi)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gòu)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qū)I(yè)指導(dǎo)。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chǎn)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quán)聲明:未經(jīng)作者書面明確授權(quán),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nèi)容。若需轉(zhuǎn)載或引用,請?zhí)崆奥?lián)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