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一個行業群里,看到一位在購物中心做運營的小伙伴發出這樣的感嘆:
我突然覺得,這些“會員經濟”“會員粘性”就像是一個偽命題。當大家都在追求差異化競爭殺出重圍的時候,大家好像都停留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搶占市場,就,你有會員系統,我也做,我也有,然后我就和你開始搶,但鋪天蓋地的積分兌換禮品,積分兌換停車,鋪天蓋地的秒殺、團購、滿減。我咋覺得沒啥意義。
到頭來你發現你的粉絲量還是沒超過市場平均水平。感覺這是一個困局,困在里面出不來。系統吧,大家都大同小異,比廢銅爛鐵好用一些,都湊合著在用。營銷方法吧,簡直可以說是一模一樣。服務吧,也是一模一樣。
我就覺得,玩毛線的差異化,心累。
Ps:公開引用已征得當事人同意。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困惑:
“會員經濟”“積分兌換”有用嗎?有用。但當所有商家都做了這件事,那大家就停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它的意義又在哪里?
寫這篇文章,就是想要來探討一下“積分兌換”還能怎么玩,才能對商家、對用戶,乃至于對社會,發揮出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積分兌換”有這樣三個特點:
1、實質是營業額回饋
“積分兌換”的實質,是商家拿出一定比例的營業額回饋給顧客。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電信運營商一般會拿營業額的3%來做積分回饋;航空業的積分回饋比例高達8%~10%;銀行信用卡有1‰~2‰(考慮到巨額的刷卡金,這個比例實際不低)。其他行業也有相當比例的積分回饋。
2、單體積分
單體積分就是單一商家自己搞積分兌換。
但對普通用戶來說,單一商家的積分數量有限,積分價值低,這些積分往往發揮不了什么作用。
當眾多的單體積分因“散、小、沒法用”,導致消費者兌換欲望降低,實際上白白浪費了這些未兌換積分的價值——這些未兌換積分,是商家原計劃拿出來回饋給顧客的一定比例營業額。
3、通用積分
通用積分模式,是通過聯合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商家,實現積分的通積、通兌和通用。
毫無疑問,通用積分模式對顧客來說更友好。
但部分商家對通用積分卻是欲拒還迎。因為商家搞積分計劃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客戶忠誠度,一旦用戶可以和其他商家的積分共同累計使用,并不能真正起到鎖定用戶的作用。而積分禮品的提供商傾向于將庫存和滯銷品推向消費者,暢銷或利潤高的商品則一般不輕易拿出來搞積分兌換。
去年盧詩翰寫的一篇《騰訊的背水一戰》刷屏朋友圈,傳播很廣。
文章里,“時代的召喚”這一部分內容,我個人十分認同:
騰訊面對迎面而來的視頻時代內容時代,提出了“新文創”戰略,思路是“圍繞IP,工業化流水線式的內容生產”。
這個思路沒有錯,對于即將到來的內容時代堪稱高屋建瓴的思路。但他們忽略了,在視頻時代,內容時代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時代潮流。
這個潮流,叫做,“大國崛起”,或者用之前我說過的那個叫法,叫做“入關”。
產能輸出,文化出海,縱橫亞非拉,走向新世界。
對于……來說,關鍵在于是否抓到了大時代的方向。
想抓到大時代的方向,最好的辦法就是完成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走向新世界。
“時代的召喚”這兩點結論,不僅適用于互聯網超級巨頭的戰略規劃,也適用于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甚至是每一種運營方式該怎么去做優化。
“積分兌換”是消費市場的一部分,商家希望通過積分帶來會員的忠誠度和活躍度,最終帶來銷售業績增長。因此,探討“積分兌換的變革”,其實也是在探討“消費市場的變革”。
而無論是“積分兌換”,還是“消費市場”,它們的變革,結合“時代的召喚”兩點結論,就可以走出一條新路來。
“消費市場”的現狀是怎樣的呢,我覺得,在于這樣兩個方面:
1. 需要
從國家、社會、商家的角度,是需要民眾不斷加強消費的。
2. 警惕
從普通人的角度,“內卷”“躺平”盛行,各種現實問題逼迫,越來越多人是在警惕消費主義,反思自身消費習慣的。
生命不息,消費不止——這顯然不是時代賦予“消費市場(積分兌換)”的使命。
那么,對于“消費市場”來說,它所面臨的大時代的方向是什么?
我看到的方向是:
在“需要”和“警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鼓勵消費的同時,盡可能地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增強其消費信心。
“鼓勵消費”的方式有很多,618、雙十一、各種造節、新零售等等。
那“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增強其消費信心”呢,應該怎么去做?
“積分兌換”萬般好,但有一點不好——那就是始終都在“消費”這個場景里打轉。
積分用來干嘛?用來兌換禮品、商品、吃喝玩樂代金券等等——兌換的這些福利,本質還是在“消費”,只不過這里的消費不需要再掏錢或者只需要掏很少的錢了而已。
積分有用,但是不能讓“積分兌換”一直在“兌換禮品、商品、服務等消費場景里打轉”,成為一場無休止的消費游戲。
那除了禮品、商品、服務,積分還能換什么,才能讓它跳出消費場景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換保險。
保險雖然也是“商品”,但它有“抵抗小概率風險的民生保障作用”——本質是一個“民生保障品”。
盡可能地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增強其消費信心——積分換保險,最大的作用就在這里。
“積分換保險”并不新鮮,有一些大商家和平臺已經做過這樣的嘗試。
但是,之前的嘗試,有這樣幾個問題:
1、實用與饋贈
之前有一些商家和平臺搞了“積分換保險”,但它提供的可兌換的保險類型并不是很實用,比如兌換人身意外險、賬戶意外險等。也不能說它們不實用,只是說,相對于想要讓更多人接受“積分換保險”的大局來說,實用性就顯得有些不夠了。
我不懂保險,但在對比著看了一些專業人士的分析后,對保險也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這三句保險口訣,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
誰多賺錢給誰上,生死房貸都不忘
醫療保險人人有,三百一年橫著走
少信廣告多問價,保險不分大小家
( 說明:這三句保險口訣,來源于抖音用戶@溫義飛的急救財經 《三句口訣,反殺保險公司(下)》 )
“醫療保險人人有”,說明“百萬醫療險”最實用。但你以為有了“百萬醫療險”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那你應該好好看看這篇文章《保險公司為什么喜歡拒賠?》
在“時代的召喚”下,如果僅僅只有“消費市場”做出變革,而保險公司無動于衷,那么“積分換保險”就注定只是一個空口號,甚至是讓消費者從一個坑跳進另一個坑。
保險公司作為“積分換保險”的雙主角之一,看似是躺贏——省了推廣費用卻有更多人買保險,其實是在接受時代使命的篩選——向“錢”看的,就讓它向“錢”看,向“時代”看的,就能得到更多“時代的饋贈”,而饋贈的標價呢,僅僅是做好保險公司應盡的操守。
2、單體積分少
之前一些“積分換保險”的嘗試,之所以只能兌換人身意外險、賬戶意外險等低保費的類型,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用戶在單個商家或平臺的積分,分值沒那么高,兌換不了保費需要幾百上千的醫療險。
所以,積分換保險,與通用積分模式結合,無疑比單體積分要更好。
3、附加屬性少
對一個用戶來說,如果只是“積分換保險”,那它附加的主要屬性就是“用消費時附贈的免費積分換了一份額外的保障”。
其實有這樣一份屬性已經不錯了,但還有可以深挖的地方。
比如低收入群體,他們消費低,累積的積分少,不足以兌換一份實用的保險,但他們又恰恰是最需要保險的人群。怎么辦?
而高收入群體,他們消費高,累積的積分多,除了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兌換保險外,還有富余的積分,怎么用?繼續兌換更多的保險,或是去兌換禮品/商品/服務嗎?
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允許高收入群體的富余積分(取得同意后),由系統分配給有需要的低收入群體——幫助其攢足積分用來兌換一份實用保險。
窮人得生活保障,富人得精神勛章。
富余積分按需轉移,讓“積分換保險”多了一層附加屬性——富人消費的越多,對窮人越有利,于緩和階層矛盾有些許作用。
前面說過,積分的實質,是商家拿出一定比例的營業額回饋給顧客。
如果把這句話里的“商家”換成“消費市場”,事情會變得有點不同。
消費市場(零售市場)是一個超級大的市場,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2020財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淘寶天貓)的GMV達到6.589萬億。
這個數據太大了,說稍微小一點,就拿1000億來說。交易額1000億,拿出百分之三的營業額30億作為積分回饋給顧客,分別代入到兩個場景里:
場景一:積分換禮品
30億的等價積分,用來兌換禮品/商品,前前后后都在“消費”里打轉,對顧客和商家有一定價值,但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就微不足道了。
場景二:積分換保險
30億的等價積分,用來兌換保險,富余積分按需轉移,把每一個積分都充分利用上,假設醫療險保費300元/年,每年可覆蓋,1000W人。
那么,中國一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多少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11649億元。
積分換保險,有很多難點,比如:
1)每一種保險,如醫療險,對投保年齡有限制,不同年齡段需要支付的保費也不一樣;
2)投保前的信息核實;
3)百萬醫療險基本都是“寬進嚴出”,投保容易,理賠嚴格,如果出現太多的“不良案例”,會影響大家對“積分換保險”的信任;
……
難點很多,但收益更大。
最大的收益在于:
它打破了大家對于“消費”是一個往外花錢的固有印象,而變成了“往外花錢的同時,也給家里做了貢獻——通過積分換保險的方式,為自己和家人多爭取到一份生活保障”。
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增強其消費信心——利莫大焉。
積分換保險,就是“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換的是民生保障。雖然一直在說“換保險”,只是因為,“保險”是一種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操作的方式。
它的本質,是“積分保民生”。
有一點可以肯定——并不會所有人都對“積分保民生”感興趣。有的人還是會更愿意用積分去換優惠、得禮品。但這并不意味著“積分保民生”沒有價值——恰恰相反,它的價值遠大于用積分換優惠、得禮品。
這讓我想到兩個國家,它們在救濟國內窮人時:一個國家是給窮人發食物、發錢(救濟金也是在消費的場景里打轉),一個國家是給窮地方搞基建、教育、扶貧產業(突破消費場景,搞民生工程減輕窮人顧慮、提振信心)。
治大國如亨小鮮,亦如逛商場,有些東西倒的確是相通的。
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脈絡出奇的一致。
1、誰的會員
如文章開頭那位群友所說:
當大家都在追求差異化競爭殺出重圍的時候,大家好像都停留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搶占市場,就,你有會員系統,我也做,我也有,然后我就和你開始搶,但鋪天蓋地的積分兌換禮品,積分兌換停車,鋪天蓋地的秒殺、團購、滿減。我咋覺得沒啥意義。
把“積分換禮品”,改成“積分換保險”后,再來看這段話。
是的,即使改成“積分換保險”,可能還是會讓所有商家都處在同一起跑線——對單個商家來說仍然沒意義;但是,“積分換保險”對于整個消費市場來說是有大意義的——減輕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提振消費信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會員經濟”“會員粘性”并不是一個偽命題。
關鍵在于,不要把消費者單純視為某個商家的會員,而應該把消費者視為整個消費市場的會員——只有消費者對消費市場有了粘性、有了信心、有了忠誠度,社會經濟才會更加繁榮和健康,日子才會越過越好。
而想要讓消費者對消費市場有粘性、有忠誠度,那么消費市場就一定要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考慮,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提振其消費信心。
于是,就又回到了“積分換保險”“積分保民生”的話題上。這是一個環。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積分換保險”從來都不是一個必選項,而只是一個思路。
2、星星之火
積分換保險,積分保民生。
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感興趣,你自己就能成為這條“賽道”的一個開荒者。
比如,開一家線上C店,賣運動商品——滿200送一份意外險;開一家線下社區便利店,消費攢積分——滿××分送醫療險。
雖然是星星之火,但只要順應時代風向,就總會有燎原的一天。
3、永恒潮流
近些年大行其道的新零售、新消費,有從目標人群(瞄準年輕Z世代)去找“新”的,有從品牌故事去找“新”的,有從推廣方式(新媒體渠道)去找“新”的,有從商品的國潮化去找“新”的,有從服務顧客的方式(社群)去找“新”的……這些“新”,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值得我們為其喝彩與持續創“新”。
而積分換保險、積分保民生,是從拉近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從“減輕消費者后顧之憂——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的角度去找“新”,是一條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的路,是我心目中的“新消費”。
積分換保險,或許有隱藏的難點和它的幼稚之處,但它所承載的使命,是順應時代方向的。因為,時代向前的一個永恒潮流,就是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