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游戲公司多益網絡“吸煙者需戒煙后才能入職”的招聘要求,引發網絡爭議。
瀏覽該公司官網招聘信息,“公司實行全面禁煙制度,吸煙者需戒煙后才能入職”在近百條消息中均有提示。
據該公司員工稱,“此條禁煙規定是因為老板徐波不抽煙,因此才定下了禁煙規則,不允許員工在公司抽煙。”
飽經公司二手煙折磨的網友表示“這就投簡歷”、“挺好的,不接受不去應聘就可以了”,但同時也有相反的質疑聲“我不抽煙也反感這家公司,你可以規定不能在公司抽煙,但你沒權利管他戒不戒煙”,以及無奈表示自己該戒煙的煙民,因為現在煙民太受歧視。
近年來,各種奇葩招聘要求屢見不鮮。要求詳細講述戀愛經歷婚育計劃等已普遍到習以為常,身高需低于老板、不招某某星座屬性、高血壓不能應聘老師、QQ25級以上網蟲勿擾等花樣百出的就業“門檻”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對于“戒煙才能入職”的規定,北京市眾明律師事務所趙建立律師認為,確立是否屬于歧視性條款,核心是看合同條款是否與完成合同崗位有必然的、實質的聯系,“這一案例中,抽煙與否,與完成該工作沒有必然的實質聯系,是不是抽煙,不影響完成該工作,應當視為歧視性條款。”
奇葩條件是表,隱性歧視是里,通過個人嗜好來限定應聘者,我們無法確定之后會不會歧視擁有其他愛好的人群?法律是底線,在不干擾其他人的情況下,個人嗜好并不該受限。
細思之下,這種針對煙民的就業歧視其實和針對未生育女性的就業歧視如出一轍,只是前者少見并被冠以健康之名,而后者廣泛存在。但無論批上什么樣的外衣,都不能否認歧視的本質。
2017年,小米公司曾因以“愛國”之名行歧視之事而遭到廣泛譴責。在小米公司的鄭州大學招聘宣講會上,一名自稱創新部負責人的秦先生在發言時稱:“如果你是日語專業的學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們可以送你們去從事電影事業!”很多學生就地憤而離場,事件最終以涉事員工發布道歉信收場。
這些披上“愛國”、“反日”外衣的歧視,很容易獲得一些廉價的同情,甚至會激起一些不理性行為,其所產生的危害比起直白的歧視要來得更大更廣。
無可否認我們無法消除所有的歧視,尤其是在這種隱蔽性較強的情況下,但我們依舊要拒絕這種公然公開的歧視,哪怕是以“愛國”、“健康”作掩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