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煙根兒”,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煙的一種賣法。那時,因受制于物質(zhì)條件,鄉(xiāng)村的人們一般不買香煙,抽的是自個兒家的大長桿子旱鍋煙,而城里賣煙的也并非整盒整條地賣,可以拆開一盒煙后,一根一根地拔出來賣,買煙人把這種賣法叫做“拔煙根兒”。
賣煙的既無固定攤位也無貨柜,連個“小攤販”也算不上。每當清晨或傍晚,賣煙人出門后,如同老電影《渡江偵察記》里女游擊隊長化裝的小煙販一樣,胳膊上挎一只大號竹籃,不急不緩地走在大街上。竹籃子上橫搭著一塊小木板,木板下盛放著各種牌子的整盒香煙,木板上是拆開口的香煙,旁邊還有一盒“洋火”(火柴),然后用條白毛巾覆蓋著,這就是賣煙人的“標配”。
賣煙人的吆喝聲也很風趣:吃煙啦,來一根啦,點火啦……甚至干脆就喊“拔根啦”。每當聽到賣煙人的吆喝聲時,兒時的我總要纏著父親去“拔煙根兒”。當然并不是我要抽煙,是我給父親買煙時,總能“克扣”一二分錢好去地攤上看小人書。長大后,我才知道父親的煙癮其實很大,我“克扣”的零花錢是他堅強地克制了自己的部分煙癮給我的,父子情深即在于此。
賣煙人的臉上總是笑模悠悠。每當我站在他面前時,他都會先用手指彈一下我的下頜,問道:“來根啥?大前門?彩蝶?”說著,他將竹籃放在地上,撩開毛巾,拿起一盒已經(jīng)拆開口的香煙,另一只手在煙盒底部輕輕一彈,便會至少有兩根煙從開口處冒出了頭,讓我隨意“拔”。為什么會有兩支香煙冒出頭,我想可能是賣煙人的促銷手段吧。雖然名為拔煙根兒,但有煙癮的人多半是一次買兩根煙,一根就著賣煙人劃著的洋火點燃,另一根則夾在耳朵后面作為庫存。
當年賣煙人是喜歡顧客拔煙根兒的。這是因為拔煙根兒比整賣有賺頭,至少自己能“賺”一根煙抽。比如一盒“大前門”牌香煙整賣是一角四分,但如“拔煙根兒”則能賣到兩角錢,這賺頭還不小呢!
如今物資豐盈的年代早已沒了“拔煙根兒”了,不過,吸煙畢竟是有損于健康,今天吸煙的人們能否借鑒昔日“拔煙根兒”的窘境,少吸或者不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