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一個偏僻貧困的小山村,這里青山秀水,鄉親們純良、質樸。從我記事開始到現在,近百戶人家的鄉里鄉親沒有發生過一起惡性糾紛事情,這是非常可喜可賀的。不過雖是山村,但人們吸煙習俗由來已久,而且還伴隨著許多難忘的“煙”事。
娶親在路上遭討煙
說起村里的“煙”事,不得不說一下取親討喜煙抽。每逢有人家娶親,最熱鬧的場景莫過于鄰居在路邊攔路討煙了。那時候這里娶親習俗是新娘要天黑才能進新郎家,因此新郎上午去新娘家迎親,沒有車輛,都是靠步行,在新娘家吃過午飯后再聊聊家常,然后根據路程遠近大概四五點左右從新娘家在動身返程。
村里有喜,家家歡樂。在接親隊伍還未返程時,各家各戶的人便早早聚集在路旁等候了。待迎親隊伍經過,便一哄而上攔住新人,他們先說一番祝福的好話,然后笑嘻嘻地向新郎討要喜煙,伴隨著喊叫聲、口哨聲,鼓掌聲混合一體,非常熱鬧。有時候,新郎散煙都無濟于事,必須甩下幾包未拆封的整包煙方能快速解圍。說實話這樣熱鬧一番也是挺有意思的,畢竟喜事講究熱鬧。但是當攔親人數多,且有的人不文明,推推搡搡,并伴有強行野蠻之動作的話,那么就不和諧,說不定可能還會引發不愉快之事。
如今家鄉娶親時很少會發生這樣攔路討煙的情況了,一方面是伴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文明傳播,村民比較注重形象和素養;另一方面以車代步,所經之路一晃而過,沿途人家基本沒有機會討煙了;再者現在煙民更趨文明理性了。其實有時候想起過去那份熱鬧場景,也是值得回味,令人留戀的。
請工必須得給包煙
在村里,香煙不僅是煙民自我消費的口糧,還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工具。印象中家鄉一些煙民熱情豪爽、大方樂觀,他們不管是與熟人還是生人見面,都會主動遞煙給對方。不知從何時開始,煙成為走親訪友、人與人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不管哪家請工幫忙做事,每天都得給所找的工人一包煙,這既是對幫工勞累一天的感謝,也是體現主人的一番情誼。至于給幫工什么檔次的煙,這個沒有統一標準,主要看主人家條件及主人熱情程度。有的主人出手大方,給煙檔次高,幫工們也會用最淳樸方式回報,比如做事時認真、積極,很少休息;當然如果主人家條件不錯但給的煙檔次較低,那么幫工做事時可能就會開小差,甚至故意拖延工期。其實以誠待人、尊重他人很重要也很必要,普通人如此,煙民亦如此。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樸實的村民大多都很誠實,他們不會花言巧語,習慣用實際行動來表達。
如今在我們鄉村,請工給煙的習俗依舊保持,一般平時幫忙做普通的事情,則檔次是十多元一包的普皖;若是婚嫁喜事則是硬中華或者黃山徽商了。村民生活條件大變樣,用煙檔次提升,表明了生活越來越幸福!社會越來越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