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流。在那個中外思想文化交融的年代,在那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各種光怪陸離的人和事層出不窮,造就了許多文采風流、揮斥方遒的人物,也留下許多奇聞怪談和趣聞軼事。
香煙,對于那時的人們來說,似乎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道具,其中更不乏有一些特別鐘愛香煙的老煙民,于他們而言,已然不是簡單的道具,是消愁、解壓的良品,是靈感的來源,更是一種藝術品位和文化的象征,左手持煙,右手揮毫,靈感隨著一縷縷青煙冒出,思緒來潮,揮斥秋毫,躍然于紙上。
印象較深的民國老煙民中,魯迅先生可謂是榜上有名。學生時代學了很多先生的作品,也在插畫中看到這樣一個形象,穿著長衫,個子不高,留著一字胡須,表情嚴肅。如果問他的手里經常拿著什么,會想到什么?會不會想起魯迅先生也是位煙不離手的作家呢?凡是和魯迅先生見面比較多的人,大約第一個印象就是他手里總有一根煙拿著。
在熱播劇《覺醒年代》中,扮演魯迅的演員曹磊,為使其形象更貼合原型人物,真實表現出手指被煙熏黃的情形,把焦油均勻地涂抹在指縫中間,呈現出熏黃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先生也是一位資深煙民,對抽煙,他則是習慣成自然,不抽煙的一天一定是不充實的一天。
作為魯迅先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同樣好吸煙。自己吸的香煙一般是廉價的“金鼠牌”,招待客人則用“大英牌”。講課時,常常一手拿粉筆,一手拿煙卷,寫板書時,誤拿著煙卷在黑板上寫字;吸煙時,又誤將粉筆當做香煙放進嘴里。經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章太炎煙不離手,一支接一支地抽,常常一支還沒抽完,他就又點上一支,接連抽上三四個小時,裊裊如縷。
說到這里,又怎么能少得了其他的一些“資深煙民”。“試問讀稼軒之詞,摩詰之詩而不吸煙,可乎?不可乎?”這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所說,他于讀書之時,總愛吞云吐霧。他的書桌的左端有一燒焦的痕跡,是放煙的地方,煙抽得多了,痕跡越深。煙斗,之于林語堂,就像寫作,是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睡覺,林語堂可以說是斗不離手。他的相片,尤其是晚年的,大都拿著煙斗。
關于抽煙,他還說了許多煙民們耳熟能詳的話。“飯后一支煙,快活似神仙”,是林語堂的發明,把抽煙寫道如此地步,也莫過于他了吧。這句話當時還被煙草公司拿去當廣告語后,成了全國癮君子們最有利的明證,
除了煙不離手的魯迅,斗不離手的林語堂,還有先上吊后戒煙的老舍,不去管抽一支煙少活五分鐘的汪曾祺……他們都是名滿文壇的大文豪,在他們的時代,在我們的時代,熠熠生輝,在創作過程中,香煙也成了他們忠實的伙伴,在指尖縈繞著,思緒萬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