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新十條”的公布,宣告著疫情時代的徹底終結。自此,三天一次的核酸取消了,進門必查的綠碼不看了,行程卡也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一夜之間,新型冠狀病毒從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變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代表。一場高燒、三天病假,就算完成了免疫系統的第一輪革新,人類社會正式從防疫步入抗疫。隨著第一輪感染浪潮的褪去和各地氣溫的回升,口罩逐漸失去了它登頂了兩年之久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一些沉寂許久的味道也在街頭巷尾開始蔓延。
最開始是一縷若有似無的煙味,到現在逐漸發酵為滿街飄散。小編出門扔個垃圾的功夫,都能被迫吸上三五個牌子的二手煙。正準備在社交平臺上吐槽一番,卻發現有相同境遇、苦煙味久已的人并不在少數,某情感博主一條僅百余字的具有生活場景描述的吐槽博文,就斬獲了一千多人的轉發和近萬人的點贊。“討厭”“煩人”“沒素質”等高頻詞匯充斥評論區,飯館、電梯、樓道、車站等人流密集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成為公認的煙味“重災區”。
除此之外,就連小編最愛的LiveHouse也沒能逃過“烏煙瘴氣”的終局。容納了數百余人的場館,空氣本就相對渾濁,場館周圍還缺乏合理建設的室外吸煙點,不少煙民在與煙癮斗爭失敗后,都選擇就地解決問題。如此一來,不摘口罩,蹦得缺氧;摘下口罩,嗆得缺氧。一同前往的好友在演出散場后連夜趕赴“大眼仔”,吐槽了這一慘無人道的被殘害事件。
然而,就在各地煙民與非煙民的紛爭不斷上演之刻,上海卻以成人吸煙率持續下降至19.4%的喜人成績迎來了《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實施的13周年。縱觀上海近年來的控煙舉措,我們不難發現,單方面擠壓煙民生存空間、從各個層面禁止煙民吸煙的手段并沒有位列其中,取而代之的是“疏堵結合”的方式:一邊嚴懲、重罰違反《控煙條例》的單位和個人;一邊積極在綜合商圈、體育場地、公園綠地、會展場館、交通樞紐等場所建設示范性室外吸煙點。這種既保證非煙民人群不受游煙困擾,又保證煙民群體生存空間不被過度擠兌的控煙手段,說是各地政府推行控煙政策的標桿都不為過。
其實從將控煙法規規章的立法權下放給各地方的政策,我們就能看出國家目前充分考慮了大部分煙民的實際感受,沒有采取將控煙列入法律的強制手段。但對于控煙的決心還是非常明顯,未來有很大趨勢會由地方立法過渡到全國立法。在此,小編倡導各位煙民能夠少吸煙、不吸煙,改善自身健康的最佳時間是昨天,其次是現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