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日本政府提議將加熱煙草的稅負提高到與卷煙相同的水平。目前,加熱煙草的稅負比卷煙低30%,但政府計劃消除這種稅負差異,并表示“利用適當稅收增加的收入用于國防資金”。
據周刊記者報道,“與香煙相比,據說加熱煙草含有較少的致癌物質等有害物質。近年來,室內不允許吸煙但允許使用加熱煙草的餐館越來越多。事實上,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局公布的數據,日本煙草協會11月30日數據顯示,4月至9月國內加熱卷煙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即增加了285億支卷煙,而相比之下,紙質卷煙則減少了4%,降低至457億支了。可以看到加熱煙草的市場份額在快速增長?!?/p>
隨著加熱煙草的普及,紙香煙和加熱煙草的分離已變得普遍,即使涉及到同一個術語“吸煙”時也是如此。
圖片(日本國內煙草2018年-2022年銷量? 圖源:日本經濟新聞)
在日本以外的許多國家從“減少危害”的角度出發,對紙包裝和加熱產品保持較大的稅收差異。比如在英國,相當于一包20支香煙的卷煙稅為1,118日元,而加熱卷煙為267日元。在德國,紙卷煙售價464日元,加熱版售價125日元,相差不小。
鑒于這種情況,日本國內外卷煙制造商紛紛表示反對政府對加熱煙草制品加稅的提議,稱“這違背了全球趨勢”。
由于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成本不斷增加,政府只能提高煙草稅來確保稅收。日本的卷煙價格包括四類稅種:國家煙草稅、地方煙草稅、煙草特別附加稅、消費稅四類稅種。綜合起來,目前稅負率達到61.7%,成為日本稅負最高的產品之一。
(卷煙的稅負率達到61.7%? 圖源:Tokyo matcikado tabakoya-san)
事實上日本政府早就上調過好多次煙草制品的稅率了。日本財政部資料顯示,現行的煙草制品稅率上調分5個階段實施,從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每年一次,每支煙增加1日元,總計60日元(每包)。每年的漲價,也確實讓吸煙者們都叫苦不迭,如今,日本政府為了彌補防衛費再次對煙草增稅,吸煙者們激烈反對,尤其是在工資不漲物價飛漲的時代。
此外,10月份剛剛宣布,東海道、山陽和九州新干線列車上的吸煙室將從2024年春季開始完全廢除。
煙民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讓宗教公司納稅不是比提高香煙稅更好嗎?最重要的是,減少浪費開支不是首要任務嗎?我們應該減少國會議員的數量!”
“城市里已經撤掉了吸煙區,街上吸煙還要罰款,要欺負煙民到什么程度才能逃脫懲罰?如果如此容易地提高稅收,就不會有更多的吸煙者了。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煙草稅將在哪里征收?”煙民們也在哀嘆他們是多么渺小。
即使是不吸煙的普通民眾對政府的加稅提案表示質疑,網友們紛紛評論:
“我認為財政部會反對一次性對廣泛的人群征稅,因此他們會逐步在特定領域提高稅收。即使那些贊成增加煙草稅的人至少也應該有一種危機感,因為他們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政客們不能對涉及金錢的丑聞抱有太大期望,因為它們掌握在財政部的手中。”
“政府只是想怎么辦,無意削減浪費性的開支。最大的浪費就是會員太多。與美國相比,人口數量是美國的兩倍,而且人口正在減少,所以我們應該大幅減少國會議員的數量,并為其分配財政資源。”
“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但如果吸煙者數量減少,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要開始對減少的吸煙者數量征稅。
或者也許他們會專注于酒精并追捕飲酒者。
我酒量不大,但我寧愿忍受這種氣味,也不愿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被征稅?!?/p>
“認為提高卷煙稅就能增加稅收的人都是白癡。您不認為在價格高的時候提高卷煙稅會減少稅收嗎?每次加稅都會有人戒煙,而戒煙成功的人就不會再重新吸煙,所以加稅越多,稅收就越少。
如果這減少了煙草稅收,下一步就是牽強地提高酒稅,下一步就是征收20%的消費稅?!?/p>
日本一般卷煙的稅負高達61.7%。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盡管卷煙銷量逐年在下降,但每個財政年度的稅收收入仍保持在2萬億日元左右。
隨著政府逐漸對煙草增稅,吸煙者越來越少,煙草稅收也隨之減少,反過來政府只能通過增加煙草稅收來確保稅收,這樣進一步形成了增稅-吸煙者減少-稅收收入減少的死循環。
當煙草稅收越來越少的時候,政府就不得不考慮增加其他方面的稅種,比如企業所得稅或者個人消費稅,這就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了。
這也難怪“稅”字當選為日本2023年年度漢字。
(“稅”字當選日本年度漢字 圖源:NHK)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這是繼2014年消費稅上調后,“稅”字第二次當選年度漢字。而與之相對應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在今年收獲“增稅眼鏡”的綽號。
有媒體稱,“增稅眼鏡”這個綽號,反映了民生沖擊下日本民眾對政治的不滿。他們一方面揶揄岸田文雄只想通過增稅來挽救財政,另一方面用“眼鏡仔”的外貌標簽,諷刺岸田。
(圖源:日本共同社)
毋庸置疑,通過“提高煙草稅價”來抑制煙草消費,這一策略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上價格也并不是“萬能藥”,尤其是涉及到民生負擔的方方面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