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人為創造的產物,而新興煙草產業就如同一場雪球的滾動,需要產業主在前行中巧妙引導和教育,讓消費者成為主動推動的力量?!?/p>
編者按:本文聚焦于新興煙草產業的發展,強調其面臨的不確定性和相對于成熟產業更艱難的發展道路。通過對“需要”和“需求”的討論,突出新興產業在商品化過程中主動型和被動型消費者的作用。通過雪球滾動的比喻,生動描述了產業發展的過程,強調了產業主在引導、教育、推廣中的關鍵作用。
天地渾沌如雞子……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東漢末·徐整著《三五歷紀》
其一 新興的新型煙草制品產業
新型煙草制品興起不過二十年。
不過,二十年,這個數字也比較說明問題,貌似一代人的時間,實則彈指一揮——
產業尚未成熟,無論是產品還是消費。
或者說“供給”與“需求”兩側。
所以還得冠以“新興”之名。
相對而言,成熟產業難做,因為基本沒有紅利;新興產業尤其率先進入者,所為也是在此。
反過來看,成熟產業好做,因為有路可循,技術指標、設備工藝、標準、門檻,包括消費者,都明晃晃地擺著;新興產業則要自己找自己的路。
產業“新興”還是“成熟”各有優弊,需要弄明白的是,兩者間的分際如何把握、如何看待。畢竟從一個坑爬進另一個坑,總要看明白坑和坑的不同。
才好找路。
新興產業的特征大致包括技術、戰略、成本不確定性,萌芽企業紛起,購買者的觀望,等等。大部分是供給側的角度。唯一提到消費者的,也像站在供給的海岸線上眺望遠方風暴的味道,心中充滿憤懣:來,還是不來,猶豫個甚?
是啊,猶豫個甚?
需求驅動供給,什么在驅動需求?
一定時間內,一定價格下,消費者愿意買而且能夠買的某種商品數量,就是需求。
消費者怎么來的,或者說,是什么讓經濟人轉化成為消費者產生需求。標準答案: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創造了消費者的個體身份,同時也產生了個體的消費需求——“消費者”是進行“消費”的經濟人,“消費”的原因就是“需求”。
需求是人為創造的產物。所以也有“創造需求”的營銷命題。
干個產業怎么就到了社會分工了?經濟學問題掉進了社會學范疇?十九世紀的問題都是哲學問題,二十世紀都是經濟學問題,二十一世紀輪到社會學了?
干脆換個角度,從兩側之間的紐帶——商品看。商品是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且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需要”和“需求”看著很像,從詞義而言,“需求”是達成“需要”的手段,“需要”是“需求”達成的目的。
“需要”通過“需求”落到了商品上,可以說,“需求”就是對“需要”的商品化過程。
曾有討論說當代人的消費異化。其實是“需要”的異化。
這個商品化的過程,就其狀態而言,可以將消費者分成兩大類——
主動的,和被動的。
即消費者在消費時的主觀態度表達。
內在就是經濟人把自身“需要”進行商品化時是否會自主推進。
具體到單個產業、商品,便指向了具體的單一“需要”。
那么,把供給側“人為”的部分放一邊,新型煙草制品產業“新興”與“成熟”的狀態轉化,是否可以從經濟人自主推動,將自身對煙草類制品的嗜好需要,通過商品化轉為對新型煙草制品的需求來判斷?
這樣會不會更有效?
其二 需要與需求的博弈
商品化之前,經濟人的“需要”還不是“需求”,還停留在混沌不清的狀態,并不指向具體的、明確的商品。
你餓了,你需要吃,但并不明確要吃×××的火鍋、××××的燒烤。如果覺得火鍋、燒烤古已有之不夠明顯,那×××的漢堡、×××的咖啡、××××的可樂,就明顯純是商品化的結果。
你累了困了需要的是去睡一覺,而不是紅牛之后繼續996。
尤其現代社會,在資本、社會以及個人利益的博弈下,混沌的“需要”被不斷引導、教育著,走入商品化的過程,被具象、分割,細成顆粒,變成了一個個具體商品的“需求”。
假如短期內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具有該“需要”的經濟人,已經完成了商品化的轉化過程,那么該產業也就不再有繼續開拓的空間,對該產業的需求整體已經進入穩定。表現在銷量曲線上,就應該是平直。
增加的供給不再產生利潤,只會造成虧損,這樣的產業,已徹底達到了“成熟”。
就像燒烤的牛排,產業的“成熟”或者也可以用“度”來衡量。三成還有血,十成就開始焦了。
如果能完整統計具有該需要的經濟人總量的話,那么人群轉化的比例就是這個產業的“成熟度”。
當然,這個“成熟度”的進度條并不會像經濟學曲線畫的那樣,它永遠也不會走到100%。因為人群的規模本就是動態的,而且,商品化總會有剩下的——總有不認同的人,他們要么放棄、拒絕該“需要”,要么就堅決抗拒該“需要”被商品化。
從來不請客,這種人也還是有的。
依這個進度條來說,一端是“成熟”,另一端就是“新興”了。當然“新興”也不會在0%的端點處,畢竟一個產業要形成,至少要有一部分的群眾基礎。
好在我們更慣常于把握中間的混沌,正如“陰陽”“晨昏”。
我們更在意如何實現對這轉化的推動。
就像前面說的,有的人無需“教育”便主動完成了這個過程,他們是主動型消費者;被動型的消費者則需要被反復地“引導”“教育”。
產業萌芽時,會出現第一批消費先驅,他們主動擁抱了這個新興的事物/商品,但他們少得根本無法支撐一個產業的發展。
直到他們與產業主開始共同發力,去向身邊的人推薦,把好處示范給其他人,引導、教育更多的被動型消費者加入,讓產業得到了足夠的先期利潤,商業的齒輪才被滋潤著開始了轉動。
這就是個滾雪球的過程。
產業主站在大大的雪場的山坡上,盡可能用力扔出了原本的小小雪球,主動型消費者立刻裹上了上去,增大了它的勢能,增加了它的附著力,讓更多的被動型消費者也被裹了上來。
在下一周的滾動中,之前的被動型消費者開始取代原來的主動型消費者,成為新的附著力。他們變成了主動型消費者,去粘附更多的被動型消費者。
周而復始。
產業“新興”,或者說,一個“新興”產業由之誕生。
雪球繼續沿著山坡滾動。
在最快速的頂部坡段,雪球中間被壓緊壓實的主動型消費者必然是少數,外圍仍然被松散粘附的被動型消費者才是大多數。
過了中段之后,隨著雪球自身的勢能愈發龐然,緊實的內核越來越大,松散的部分會越來越薄。
直到尾端,雪球從內到外幾乎變成了一個緊密的整體。
看上去站在供給側的產業主似乎只需要給個“第一推動力”,讓雪球開始滾動就足夠了——當然不是。
這不是滑雪場精心打理過的完美雪道。野外看似平整的雪地下,無數巖石、暗坑、小山包,都會要了雪球的命。嗯,還有莫名其妙的樹。
產業主會發現,如果他站在雪球后面試圖去推,根本就起不到作用——既看不見,又使不上力。
他必須花費更加巨大的精力跑在雪球前面,牽引著帶著雪球跑,繞過那些坑,躲過那些墳,讓雪球滾得更快、更平穩,讓它盡可能快速粘附更多的新雪——也就是被動型消費者。
這個過程,就是商品化的“引導、教育”的過程。
回到現實層面,那就是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更加巨大的宣傳推廣,用更多更好的商品體驗,和不斷推廣開的宣傳告知,引導和教育著被動型消費者粘附進這個滾動的雪球——主動型消費者已經身處雪球中心,在這個快速滾動的過程中,他們已無法被區別對待、特殊關照。
結語:
“在新興產業的征程中,雪球愈加龐大,主動型和被動型消費者共同構筑著行業的未來。產業主的引導,如同雪球的前行,決定了產業能否迎來穩定的成熟?!?/p>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