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聽到偶爾會有人說:“自己吸煙不上癮”。真的是這樣嗎?
在探討“會吸煙卻無煙癮”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時,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后隱藏著復雜而微妙的因素。生活中,確有一群人能悠然自得地享受煙草,卻似乎并未深陷其癮的泥沼。
首先,煙癮和煙民體質有關。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慢代謝體質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現實生活中有一類人,因為特殊的“慢代謝體質”原因,他們對尼古丁不上癮。這種特殊體質如同天然的防護網,讓尼古丁在體內的停留時間延長,從而減緩了吸煙欲望的頻繁涌現。正如科學研究所示,尼古丁代謝速度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吸煙者對煙草的依賴程度。慢代謝體質者,相較于快速代謝者,更難感受到強烈的吸煙沖動,因此他們往往能更輕松地保持與煙草的若即若離。
也就是說,慢代謝體質類的煙民屬于小煙癮型或無煙癮型,但這種情況是極少部分,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正常代謝體質。因此,這也就有了同樣是吸煙,有的煙民煙癮很大,而有的煙民卻沒什么煙癮。
其次,煙癮和吸煙意愿有關。有人說,只需要一支煙,就可能讓你上癮。這絕非危言聳聽。如果,你允許自己去抽完一支煙,甚至哪怕抽掉一半,這就意味著你的意志,對地球上最容易成癮的物質,放下了防備敞開了大門。當你的潛意識里對“抽煙”開始產生某種期待,再放任自己在這個沼澤邊緣不斷試探,那么滑入泥潭的中央是大概率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有一類人開始吸上煙便不受控制,結果越陷越深,最終成為一個深度煙民,煙癮越來越大,從此再戒就很難了。但還有一類人將吸煙視為一種偶爾的消遣,淺嘗輒止,別人給煙就抽,自己不會主動買,平時也不會隨身帶著煙,不抽煙也不會覺得少了什么。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源于個體對吸煙行為的主觀態度與認知。
再有,煙癮和行為習慣有關。一包煙不夠一天,一包煙也夠一個月。這對煙民們來說,是兩個極端。然而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煙民煙不離手,而且抽煙口口過肺,口中吸入,鼻中呼出。有時為了吸上一根煙,特意跑到廁所、樓道、餐廳外,不論何時何地,都會為吸根煙創造便利。這種煙民往往一天兩三包,且隨時隨地都帶著煙,若是沒有了煙就頓覺人生失去意義。還有一種煙民,他們抽煙完全是嘴進嘴出,甚至輕吸一下就馬上吐出煙霧。他們把抽煙當作一種娛樂,只是偶爾為之,或是僅在某些特定場合下才點燃香煙。這種截然不同的吸煙模式,進一步加劇了煙癮表現的多樣性。
另外,煙癮和吸煙觀念有關。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吸煙,會拿壓力、勞累,或是靈感需求等作為理由。累了煩惱了需要一支煙,思考時需要一支煙,起床后、飯后、拉屎時,以至于做任何事、任何時間都要有煙抽。在這類煙民心中,煙是精神糧食,是解壓的工具,也是展現自我的方式,因此他們對香煙的依賴性非常強,即便懂得有害身體,卻仍然將吸煙視為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而還有少部分人,會因為煙臭味或是為身體健康考慮,適當控制煙量甚至戒煙。他們能夠理性看待吸煙,將其視為可有可無之物,戒煙對這種人來說,或許也只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這種觀念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吸煙者是否能夠輕松擺脫煙草的束縛。
“會吸煙卻無煙癮”的狀態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吸煙這一復雜問題時,應更加全面地考慮個體的生理、心理及行為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同時,也告誡我們:無論吸煙與否、煙癮大小如何,都應保持對健康的敬畏之心,積極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態,以遠離煙草帶來的危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